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二版考研笔记.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 /
《政治学导论》笔记
杨光斌主编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
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
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
本涵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
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什么是政治
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 )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 )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 )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和国家管理
(4 )政治是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
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
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
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
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
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
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
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 1 页 共 43 页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 /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政治博弈的要素: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与目标。
2.政治博弈的规则:宪法与法律。
3.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三、政治的地位
人们一般将社会生活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政治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可从政治的
作用来理解政治的重要地位:
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2.政治对经济和其它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
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
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 国家/制度对于经济的
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 国家/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
第二节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1.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
规范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形成专门的政治学学科,但包含了大量政治思想,例如儒家、法家、道
家等的思想。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传入中国。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古典主义时期:从古希腊到 19 世纪中叶,政治学融于哲学之中。
传统主义时期:从 19 世纪中叶到二战,政治学作为正式学科出现,专注于法律制度研究。
行为主义时期:二战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政治科学排斥政治哲学研究,主张政治研
究的实证性、科学化和价值中立。
后行为主义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之后,政治哲学复兴,国家概念回归,新制度主义兴
起,政治理论多元化,社会科学诸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