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采取“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模式,重教而不重学,忽视了英语作为交际的本质属性,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是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引导学生英语的学习、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的关键,而英语课堂是重要的途径和重要部分。
一、意义
互动式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互动教学是培养与提高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变过去的“学会”和“苦学”为“会学”和“乐学”。此外,在课堂互动中,学生能主动地获得和输出信息,学生的独立性得到了提高。
2.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建设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协作与竞争能力,锻炼学生交流思想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能更自由地表达自己,形成语言的有效输出,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是“知识人”和“智能人”,更是“社会人”。
3.进一步锤炼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以及如何在集体方向性、团结性、自我组织性和活动的整和性上来确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二、理论基础
互动教学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是Littlewood的交际教学法。它强调语言的多种用途和学习外语的多种目的,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组织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念和思想。其哲学理论基础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的观点。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这里的“全面”指数量和广度“,充分”则指质量与深度。心理学动机理论也告诉我们:在智力、能力、个性等方面,由于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蕴藏着一定的学习潜力。针对这些各自有着不同发展水平与特点、但又有着巨大潜力的学生,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其中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学生成就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即是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上级的赞许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在进行课堂互动学习时,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可以互补,也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因为当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团结互助所表现的力量是非凡的。这些为互动教学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认知理论则为课堂互动教学提供了三大假设。第一,Krashen输入假设。在输入假设中强调了可理解性输入,并指出了语言教学中的“i+1”原则,“i”指的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1”指的是语言课堂学习的内容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但不应过难,否则学生无法进行可理解性输入。第二,Swain输出假设。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认为:一方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是另一方可理解的语言输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虽然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必要条件,学习者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结构和语言的实际用法。语言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其产生必须在交际语境中,学习者需要大量的机会来输出语言。这一假设强调了输出这一环节在语言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说,在不断操练之中提高学生语言使用的流利度和准确度。第三,Long互动假设。Long的“互动假设”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还特别强调意义协商中的互动调整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Long认为“双向交流”比“单向交流”更有利于语言习得。而且在双向交流中,在课堂的互动中,任一方对理解有困难时,双方都会进行协商调节,以便成功交流。互动假设侧重于互动中的不断“协商”,认为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对于自身言语才能不断调整,以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的习得与创造。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帕林克萨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交互式课堂教学”这一概念。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不断积极建构自身,教师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身的支架教学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因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80年代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互动教学理论,强调语言的多种用途和学习外语的多种目的,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组织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念和思想。90年代兴起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