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理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影响.doc

发布:2018-09-07约5.39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理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影响   摘 要 :本文采用基于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的个案追踪访谈分析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和被研究者的经历,针对习得性无助、兴趣与动机、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分别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学生视角 个案研究 心理因素   一、引言   英语学习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量的复杂过程,其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内在因素;学校、教师、教学方法及风格、课堂氛围等属于外在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而内因,即心理因素是第一位的。在学习领域,尤其是对十分强调自主性的大学英语学习而言,心理因素对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较之“母语”教学,英语教学受社会环境、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更严重,加上多年来英语课程过于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感的倾向,有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心理问题和障碍[1]。针对这个问题,相关心理因素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二、文献综述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关键词”含“英语学习、策略”的文章,找到核心和CSSCI期刊相关文献527篇,以“英语学习、心理”为关键词,只能找到6篇文献。可见针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早已成为国内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针对与之同属学习者主观方面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已往研究中影响英语学习成效的心理因素的相关理论分为以下五类。   (一)情感态度。   Krashen(1985)提出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构成。根据该理论,情感因素可以看做调节过滤器,它让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其通过。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会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过滤,从而阻碍语言材料的有效输入[2]。   (二)学习动机。   Deci和Ryan的自决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将学习动机分为三大类,即无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他们认为,这三种动机位于同一个连续体上,而且其自我决定的程度由低到高不断提高。无动机是这个连续体上程度最低的。外在动机强调学习的工具性目的,一旦外力不存在,学生就有可能放弃学习。内在动机指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内在的因素,在动机中自我决定程度最高。   (三)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人们对事情成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一般说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会归为三种原因:能力、努力和运气。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差、任务太难等稳定性原因时,本人则难以克服造成失败的内、外条件,对未来成功失去信心,期望降低;反之,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等不稳定性原因时,则更增强今后成功的期望(Weiner 1972)[3]。   (四)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中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即对自己从事某项活动的能力及结果的认识。这种认识能够影响学习、做事的动力(Bandura 1977)[4]。对自己外语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不佳的外语学习者,容易产生焦虑,不大可能有强烈的外语学习动机和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王初明,2001)[5]。   (五)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med helplessness)是Seligman1967年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学习上失败,就会放弃努力,甚至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   以上的研究成果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心理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研究英语学习中心理因素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运用个案法深入、追踪个案的研究比较少,缺少真实贴切地体现心理因素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影响的案例。   2.有关研究大多是从专家、教师的视角出发,缺少学生研究者从同龄人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导致有关研究成果缺乏感染力,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行动。   三、心理因素分析   (一)对英语学习的认知。   1.“学好英语是为了争一口气”――谭军对英语学习的认知   谭军对英语学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参加高考前,谭军各科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唯独英语较差。“那时我只在英语课上学英语,课后也不用功,所以我的成绩一直都是班里的中等水平。直到后来的高考,由于英语成绩拖了后腿,我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那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失败”。这段经历使谭军在自尊心方面受挫,促使他改变了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学好英语是为自己争一口气。”   因为自己英语成绩不理想而落榜,让要强的谭军“肠子都悔青了”,激发了谭军通过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