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崇州市地震灾后林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0.doc

发布:2017-05-04约7.29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崇州市地震灾后林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可行性研究报告 2、建设单位:崇州市林业局和风景园林管理局 3、项目法人:白银刚 4、项目主管单位:四川省林业厅 5、项目性质:汶州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 6、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恢复重建业务用房62200m2,未纳入城镇住房规划的职工个人用房4840m2,保护区巡护道路和林区道路71km,给水管线20.6km,供电线路29.4km,通讯线路20.8km,自然保护区工作用设备9台(套)。 7、项目建设期:3年,即2009~2011年 8、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为13163.44万元,其中直接费为11847.10万元,占总投资的90.00%;其它费用1316.34万元,占10.00%。全部来源于国家投资。 二、编制依据 1、《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国办函[2008]54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 3、《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526号令); 4、《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 5、《国力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1号);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水利部关于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厅[2008]2291号); 7、《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 8、《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的通知的通知》(川办函[2008]229号); 9、《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制“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通知》(川府办发电[2008]63号); 10、《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紧急通知》(成府发[2008]40号); 11、《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关于编制农业生产设施、地质灾害与生态环保重建专项规划(林业园林部分)的紧急通知》(成林业园林发[2008]283号)。 三、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受灾的林业基础设施,坚持依靠科学、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因灾施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恢复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崇州市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和经济概况 崇州市平原,属山地、丘陵、平原兼有的地貌类型,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中山区占了全市总面积的38.4,低山和丘陵为8.7%,平坝为52.9%。地势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升高西北部多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大雪塘主峰达5364米。市幅员面积1089.92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为1090.17k。其中,山地面积471.52 k,丘陵面积54.95,平原面积563.7。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5.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4℃温差为19.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61.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012.4,雨日和雨量均为夏多冬少,春季为176.1,夏季为588.0mm,秋季218.4mm,冬季为29.9mm平均霜日19天,平均无霜期为285天。主要灾害性天气为连续性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寒潮、霜冻等。森林植被类型丰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2.1%,是全国十四个生态自然保护区之一。 崇州市处于成都市20分钟交通圈内,东距成都市区仅20公里,东南连双流国际机场仅30公里,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四川省十强县(市)。人口65.33万人,辖19个镇、6个乡。市域经济十分发达,从1994年以来,县域经济一直居四川县域经济评的前15位。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6.8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口径财政收入3.47亿元,本级财政收入2.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97元。 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来的各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崇州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林业基础设施体系并形成了完备的森林资源管理执法体系基层林业工作站等建设成效显著,林业基层管理组织建设走在同行的前列。全市已建林业基层管理服务站(所)9个,其中,林业工作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5个,木材检查站1个,森林公安派出所1个,森林病虫站1个,国营综合林场1 个。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我市重大地质灾害和严重的生态灾难林业基础设施设备遭受了严重破坏和损失。全市林业系统受灾人口424人其中死亡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