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常用药物(这个真是用心了)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窄QRS) 1. 兴奋迷走神经的手法 2. 药物:ATP、心律平、异搏定、洋地黄 3. 超速抑制 4. 电复律 5. 药物预防发作 6. 治愈:RFCA 心房扑动的治疗(窄QRS) 为右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药物 终止:超速抑制、电转复、奎尼丁、心律平 预防: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 治愈:RFCA 房颤的治疗(窄QRS) 病因治疗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 预防复发 复律: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电复律 抗凝:预防栓塞 治愈:RFCA 房颤的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应长期抗凝治疗 一般主张口服华法令,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 2.0~3.0之间 不宜用华法令者改用阿斯匹林,每日300mg 警惕抗凝药物的出血并发症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宽QRS)(1)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以消除症状为主,包括戒除吸烟、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因素,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宽QRS) (2) 需要紧急处理的室性期前收缩: 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 1.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超过5次) 2. 多源室性期前收缩 3. 成对或连续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 4. 室性期前收缩落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上(R on T)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宽QRS) (3) 慢性器质性心脏病 治疗基础疾病 β-受体阻滞剂 乙胺碘呋酮(胺碘酮) 急性心肌缺血 改善缺血状况 首选利多卡因 无效则改用β-受体阻滞剂 或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宽QRS) 补钾,补MgSO4 利多卡因、胺碘酮、异搏定、?--受体阻断剂 电复律 手术 RFCA ICD 胺碘酮 药效学: 本品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且具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 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 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 由于复极过度延长,心电图有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 静注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 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 胺碘酮 药动学: 口服后4~5天作用开始, 5~7天达最大作用, 停药后作用可持续8~10 天 静注后5分钟起效, 停药可持续20分钟~4小时。有效血药浓度为1~2.5μg/ml, 中毒血药浓度1.8~3.7μg/ml以上。血液透析不能清除本品。 胺碘酮-用法及用量 口服,每次200mg,每日3次,1周后可改为200mg,每日1~2次。老年人用量可酌减。 静脉推注,以150mg加于10%葡萄糖液20ml中推注(按3mg/kg计算)。 静脉滴注,按每次5mg/kg给予或以450~600mg加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 服药期间,应经常复查心电图,如QT间期明显延长(> 0.48s)者停用。 经常注意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如心率小于60次/min者停用。 胺碘酮-总结1 胺碘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属Ⅲ类作用为主的多通道阻滞剂,能终止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无论对自律性增加、触发活性或折返激动都有效。 因其促心律失常作用小、不影响室内传导、无负性肌力反应、不增加起搏阈值、有良好的抗颤作用,所以主要用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肥厚、左室功能不全、室内传导阻滞中抗快速心律失常。 胺碘酮可作为有症状性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或慢性心衰的一线治疗,可用于导致心脏骤停的恶性心律失常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此外也可作为ICD的辅助用药,减少放电次数。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可预防性应用胺碘酮。胺碘酮合用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控制电风暴。 胺碘酮-总结2 胺碘酮是呋喃类结构含碘化合物,因此慢性应用可诱发甲减或甲亢,也能引起肺纤维化等心外副作用,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在应用中加强随访。 急性静脉应用中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炎,因此需有心电和血压监护,并选用大静脉滴注。 利多卡因 药效学 本品属ⅠB 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局麻作用。可抑制心肌细胞舒张期除极,减低心室肌及心肌传导纤维的自律性及兴奋性,但对心房及窦房结作用很轻。相对地延长有效不应期,降低心室肌兴奋性,提高室颤阈值。 治疗剂量不减慢正常心肌的房室传导速度,也不减低心肌收缩力及血压,甚至加快心肌传导纤维的传导速度,减轻单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