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的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彬宁高速公路施工中岩溶地区桥梁桩基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施工方法及施工的技术,通过实践,总结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过程控制,提出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在西南、中南地区,岩溶现象普遍存在,给桥梁基础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岩溶根据其发育强度,可分为强烈发育,中等发育,弱发育,微弱发育4种,在岩溶强烈发育区,主要表现为大型暗河,廊道及较大规模的溶洞。因此在岩溶地区桥梁施工技术中,需要对这些高度重视。本文就其施工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一、岩溶地区桩基研究现状
岩溶地区桥梁工程建设,其设计理念主要通过现代化桩基础工程来实现,通过对岩溶地区特殊地质结构的了解,摸清影响岩溶地区桩基建设的问题与内容,掌握好桩基本身建设技术与建设理论,对施工方法与检测技术都做到有效运用,建立与完善一个较为整体的发展体系,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互相结合,保证桩基稳定建设,提高岩溶地区桩基施工的可行性,降低风险,运用信息化技术科学运算结论结果,统计数据,以实际设计为重心,提高桩基施工水平。
二、岩溶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注意问题
2.1对岩溶区域桥梁地理环境了解
对整体环境,岩溶地区区域地理情况的规律性了解,可以确定相对建设规划的岩溶分布,区域大小,区域岩溶形状,延伸方向等,岩石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可以得到深入分析,深刻体会到岩溶区域桥梁地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彻底勘查建设信息,在其中要特别注意建筑场所的岩溶地貌特征,要加强岩溶地区延伸路线的调查,针对裂隙石头地形与细节部分的承压动力做出分析,设计过程中要加大延伸路线的分析,对桩基建设路面与桩基承载能力做出分析,对成孔后的检查需要彻底,要详细了解岩溶发育情况。
2.2岩溶地区的建设前期设计分析
针对岩溶地区的建设详细内容,需要根据钻孔桩与人工挖凿的内部桩,以及孔内灌注材料时的具体建设状况做出详细的调查与分析,选择合适的桩径,增大岩溶地区的桩基承载力。岩溶地区桥梁桩基孔底施工检查过程中,需要加强成孔质量的验收,通过勘探具体的孔深,桩底的结构,了解与分析断层带、断裂带、岩石承载力与稳定性。
2.3桩顶端的应力设计
桩基顶端的应力设计需要从应力扩散角度去分析岩体凌空面的受力,还要彻底验算具体岩体空面滑动的结果,以及坍塌和承载受力过度的状况,对于桩底面积可以增加的部分,要符合国家增大20%以内的标准,保证桩基的稳定与高效运行。另外在采用人工挖孔过程中,桩体受力不均衡,需要采用混凝土材料的护壁来加强岩溶地貌的承载力,保证打孔风钻使用的稳定性,避免护壁坍塌。还要加强对桩体本身承载力的计算,打孔深度不能超过50cm,打孔高度不超过2m,有效的提高桩基本身的稳固性。
三、岩溶区桥梁桩基特殊施工技术
3.1钻孔桩常用处理溶洞的方法有: 向孔内抛填片石、粘土、水泥及回填混凝土、压力注浆及采取钢护筒跟进等方法。
3.1.1抛填片石、粘土、水泥的施工
施工前根据地质柱状图溶洞位置及大小在孔位附近备好片石、粘土及水泥等。对于地质柱状图没有标明的溶洞,实际钻孔遇到后,要及时从附近调运片石、粘土、水泥等。当钻孔过程中遇到溶洞漏浆时,迅速用挖机铲起片石和粘土进行回填,回填高度一般高出溶洞顶标高2~3m,对于较深孔,为了保证漏浆后不塌孔,回填高度可以高出溶洞面10m左右,然后将粘土和水填至孔口,进行造浆护壁。为保证其稳定性根据漏浆情况可添加水泥,多次漏浆较难成孔的也需要加水泥进行回填,增加孔壁固结性能。对于回填的片石、粘土及水泥,需要进行二次冲击成孔,利用冲击钻头对石头和粘土进行冲击,使部分片石、粘土和水泥挤进溶洞内,对溶洞壁进行加固,形成稳固的护壁。重复冲击至上次冲击标高时,如果不漏浆则正常向下冲击,如果再漏浆,则重复2和3和步骤,进行多次处理,根据溶洞深度和大小,一般溶洞处理需要3至8次左右重复处理才能正常通过。
3.1.2回填混凝土的施工
对于漏浆严重的孔,多次漏浆,回填片石、粘土和水泥没有作用时,可直接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方法堵漏。溶洞回填混凝土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方法进行施工,需要灌注混凝土的溶洞,要事先准备好导管、料斗、吊车、砼运输车等水下混凝土灌注设备。按照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下导管至已钻孔孔底0.3~0.5m,灌注水下混凝土,使混凝土挤进溶洞,至溶洞填充完毕,判断标准以灌注混凝土面超过溶洞顶3m~5m左右且混凝土不再下降为准,待混凝土强度达到50%~70%左右后,对灌注的混凝土重新冲击钻进。
3.1.3下钢护筒的施工
对于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