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计算机辅助教育概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计算机辅助教育概论 第一节、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CBE研究的综合性、应用方式及技术发展 第三节、CBE的结构 第一节、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 以“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的“三中心”论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有效性极为有限; 学校教育的经济性问题 传统的学校教育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问题 三大矛盾 知识迅速更新,怎么解决知识迅速更新与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的矛盾。 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可变性,培养的人才如何去适应这个需求。 要求接受教育培训的人员激增,如何克服由此而来的从教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 促进发展的两大因素: 交叉学科的融入。 硬件的发展和普及。 在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初,就有人设想把它用于教育。美国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与发展有赖于心理学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58年美国IBM公司沃斯顿研究中心,开始尝试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理论应用到计算机上,并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标志着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产生。 从二十世纪50年代末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问世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研究试验阶段、普及应用阶段和综合发展阶段。 研究试验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研究和试用,探索各种可能的应用模式,对效果和作用进行测量与评价,并且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在这一阶段最具影响的两个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是PLATO-TV(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自动指导操作程序设计逻辑 )和 TICCIT(Time-shared Interactive Computer-Controlled Information Television分时、交互、计算机控制的信息电视 ). PLATO系统在美国科学基金会和CDC公司的支持下,经历了从I型到IV型的改进,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成为著名的PLATO-IV型系统。它由两台CDC公司制造的大型机为中心,通过数据通讯网络连接千台以上、分布在美国许多州及世界上的一些地区的终端,形成一个大型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系统。 TICCIT也是得到美国社会基金会支持的由得克萨斯大学、杨伯翰大学和METER公司联合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它由两台小型计算机和彩电组成了一个包括128个终端的中型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提供英语、数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它的特点是将教学目标、内容等组成一个个大的教学单元,学生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控制课程进展的能力。 同一时期,随着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中心也开始应用了人工智能的方法与技术,一些著名的智能指导系统ITS(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被研制出来,如BUGGY、SOPHIE、GUIDON、WEST等题目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实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是计算机辅助教育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普及应用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末) 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并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微机的价廉、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和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不高等优势,使微机迅速在教育应用上显示出它的价值。 这一阶段发达国家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霍普金斯大学在1989年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归纳了各学科中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情况,主要学科应用的比例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在语言教学中,计算机已经成为正规教学的一个部分。这些表明了计算机已被许多学科的教师接受,达到一定的普及程度。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也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育可以作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我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与应用实践。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1981年到1982年,已经开始研制一些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如华东师大的“微软辅助BASIC语言教学系统”、北京师大和大连理工大学的“高校课程表自动编排系统”、西北工大的“排课表软件”等。1984年后,在国家于各地教育行政门的支持下,计算机教育应用得到很快的发展。1987年开始,在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中列入了两项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专题模型项目,一项面向大专,一项面向中小学,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育在这一阶段呈现出研究于普及两者并存的趋势。 综合发展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末— ) 这一阶段交叉学科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引入,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摆脱程序教学的单一模式,进入到综合性网络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发展现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