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让问来开启智慧之门.doc

发布:2017-01-07约3.4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让“问”来开启智慧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到学校里来,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变得富有智慧呢?即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有“疑”而“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 另外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的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一点问题,有些学生更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我,我”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显示得局促不安,甚至失去自信。因此,这就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养成静静地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我记得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1=56%。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二、让每个学生因“乐”而“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 首先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提供成功的体验。创造力人人都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和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积极评价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能产生即时积极效应的,恐怕是教师在课堂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教师在提出表扬时,不仅在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还应伴有赏识的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因为老师的一颦一笑,都具有微妙的评价意义,能让学生充分感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另外,还可以在家长面前赞扬其孩子提了个较好的问题;可在学生提问上画五角星,比一比,谁的五角星最多,谁最爱动脑筋等。但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处理。学生尝试提问时,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要正确对待,作出不同的处理,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有的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有些是很幼稚的,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如在学《比例尺》这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竟提出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