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全球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態與環境的全球化效應 James Hou / 2007 人類破壞生態類別(舊) 山林濫伐和生物棲地破壞 土壤問題(侵蝕、鹽化和肥力流失等) 水管理問題 過度放牧 過度捕撈 人口膨脹 每人對生態的衝擊漸增 人類破壞生態類別(新) 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 有毒化學物質在環境中沈積 能源短缺 人類將地球光合作用使用到極限 我們正對大自然做什麼? 拉茲洛於1998年6月1日在倫敦說: 每分鐘 有21公頃(52英畝)的熱帶森林被砍伐 50噸肥沃的表層土被風吹走 1.2萬噸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層中,主要是由於3.5725萬桶石油作為工商業燃料被燒掉造成 每小時有685公頃(1696英畝)農用旱地荒漠化了,每年大約是500~700萬公頃 每5小時有一種物種滅絕 每天有25萬噸硫酸以酸雨形式落在北半球,有60噸塑膠包裝袋和372噸魚網被拋進大海 每天有55人因農藥而中毒,大約有7萬不同種類的化學藥品侵入人們的生活環境,並以每年多出大約1000種的速度增長 每天世界人口增加23萬,主要在貧困的國家和最貧困地區 每天可飲用水供應量在減少,1970年人均佔有量為1.7萬立方米,1998年只有7500立方米;若不採取補救措施2050年世界將有2/3人面臨飲用水缺乏危機 大氣層不斷受到污染:在原始自然界中,大氣中氧氣含量占總容量的38%,本世紀中葉其比例是23%,而現在平均為19%~21%,城市則下降到17%;而降至6%~7%,人的生命就無法維持了若不採取補救措施,再過200餘年,大氣中氧氣含量就會降到人生命無法維持的6%~7%水平 氣候異常的徵兆:聖嬰現象 南美厄瓜多爾和秘魯一帶的漁民暱稱為艾尼諾(EL Nino,西班牙語,意思為聖嬰)的海水溫度異常現象。 一般聖嬰現象發生後,往往持續一至二年即回復正常狀況。不過若偶爾有時在回復過程中衝過了頭,此時氣候雖與原正常類型相同,但天氣狀況卻有增強的現象,此現象則又被稱為拉尼娜(La Nina,聖女嬰之意),此為偶爾伴隨聖嬰(其實應為聖男嬰)現象後的過度回復結果。 聖嬰現象首先產生的徵兆為海水溫度的異常增暖,而在全球性的監測海水溫度方面最有效率的方法即為應用人造衛星遙測。 非洲和印度的季風,在正常雨季下的不是雨而是塵沙。 印尼森林火災到處蔓延,乾旱烤焦了澳洲和大部分的非洲。 但同時,豪雨摧毀了祕魯、厄瓜多爾、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的作物和建築物。 風暴登陸且橫掃全美,近世紀以來未曾有過颱風記錄的大溪地卻在1982年連遭六個颱風的侵襲。 時間間距必需大到足夠讓海洋與大氣的交互作用發揮功能,否則亦無法產生類似聖嬰現象的情況。故大西洋和印度洋(較太平洋寬度小)沒有聖嬰現象。 成長的極限 世界發展的目的:生活、工作、營養、健康、用水、空氣、運輸、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和脫序問題會在所有的層次發生。兩個關鍵問題在:環境限制的挑戰與財富分配。 世界環境:一個連結空氣、水和生存事物的複雜體和互動關連,受到1.已開發2.開發中國家雙重擠壓,3.環境構成成長極限。 未來40 年內已知石油蘊藏將使用殆盡,燃木蒐集是森林濫墾的一項主因。 環境脆弱:土壤、水位、森林、水、氣候、溫室效應、聖嬰效應、臭氧層、核試驗、核災變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經濟發展的政策與計劃所衍生的成本和所帶來的利益經常相同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詞在1987 年由「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或稱Brundtland 委員會,所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一書所提出的。定義為在沒有損及未來世代需求之下,對於目前的需要所進行的發展。絕大多數同意永續發展的定義,但是其執行的政策工具卻含糊不清,並沒有指明特定的需要與滿足。 目前線性或成長導向的經濟體系轉換成均衡導向的系統。一個均衡導向的經濟明確的承認自然體系。它承認資源是會被耗盡的,因此必須被回收,而投入率必須減低至環境不會持續被永久破壞的水準。而一個均衡導向的經濟體不代表是成長的結束,而是一個鼓勵低能源、高勞動力成長的新社會體系。 地球高峰會 1992 年是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的地球高峰會。但結果卻成為「半球決鬥」(dueling hemispheres)。已開發國家關注環境議題,而開發中國家關心經濟議題。 經濟活動所造成環境的問題,大別為四類:(1)汙染,(2)野生動植物與其棲息地的保育,(3)非再生自然資源與(4)環境的公平。 地球峰會成效不容樂觀的原因很多,較理論性的困境在於三誖論(弔詭):一、經濟發展與環保的誖論;二、成本效益與環保的誖論;三、全球化趨勢與貧富分化對環保造成的誖論。這三項基本矛盾不解,地球的環境危機不可能獲得根本的解決。 UN氣候變化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