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色病读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简要病史 性别:女 年龄:22岁 主诉:反复肝功异常一年余,每次月经期肝功正常,余时间肝功异常 CT平扫 CT平扫 T1WI T2WI T2WI压脂 DWI T1WI增强 T1WI增强冠状位 T1WI增强 诊断思路: 1、有没有病变 2、病变的定位 3、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4、结合临床 5、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143期读片窗答案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黄碧娟 答案: 肝血色病 诊断思路: 有无病变及定位: 全肝均匀性改变 诊断思路: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为密度弥漫性的增高,甚至似增强后肝脏的表现,称为“白肝症”, CT值达75~130Hu,肝内血管密度相对减低 MR表现较有特异性:T1WI低信号, T2WI低信号,称为“黑肝症”, 肝穿结果: 表现为:肝小叶结构局灶存在,局灶紊乱,肝细胞内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高电子密度脂褐素沉积,其中可见细小颗粒状物质,有的颗粒弥漫分布,有的颗粒积聚成堆,有时可见单位膜包绕,脂褐素主要集中在毛细胆管附近,部分肝细胞内脂滴存在。肝细胞核及其余细胞器无明显异常。窦间隙内枯否氏细胞增多,细胞中见少量脂褐素。窦间隙及小叶间纤维组织增多,无炎症细胞浸润。送检组织中见2个汇管区明显扩大,纤维组织增生,弓形纤维形成,少许炎症细胞浸润。 结合临床及电镜超微结构特点诊断血色病伴肝纤维化,但需结合分子遗传学进一步明确原发性或继发性血色病。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BsAg阴性。 诊断: 肝细胞内见弥漫棕褐色粗颗粒样物质沉着,考虑: (1)血色病;(2)Dubin-Johnson综合征,需做电镜及铁染色进一步诊断。 第二次报告: 铁染色显示肝细胞浆大量阳性颗粒,符合血色素沉积病(遗传性可能性大)。 肝血色病( hemochromatosis, HC) 又称肝血色素沉着症或过量铁沉积症、血红蛋白沉着症 是 一种代谢性疾病,较少见 机理: 正常肝内以铁蛋白形式贮存少量铁, 铁吸收增加、溶血增多或铁利用障碍时,可由于铁过载而沉积于肝、脾、淋巴结等,最终可导致受累器官纤维化和功能不全。 肝硬化、糖尿病及皮肤色素沉着为本病3 大特征 肝血色病( hemochromatosis, HC) 分类: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血色病(hereditary HC ,HHC) 又称遗传性或特发性血色病 先天性铁代谢障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与HFE基因中C282Y错义突变型[ 4, 5 ]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家族性 导致铁的过量吸收并在器官内过量沉积,肝、胰、心肌、脾、淋巴结等处易受累 肝血色病( hemochromatosis, HC) 继发性血色病 各种原因的顽固性贫血而长期反复大量输血、过量应用铁剂、摄入铁含量过高的饮食,使过量的铁质沉着于肝、脾、骨髓等网织内皮系统 多不伴有脏器功能实质损害; 临床表现: 年龄:以40 ~50 岁多见,男:女= 8: 1。 皮肤色素沉着、肝硬化及糖尿病是典型的三联症,但发生率仅3% - 8%。 另外可出现乏力、腹痛、性功能减低或关节疼痛等症,长期铁过载可继发肝硬化、肝癌,其中肝癌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00倍。 肝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CT表现 当铁沉积到一定程度时, CT表现为密度弥漫性的增高,甚至似增强后肝脏的表现,称为“白肝症”, CT值达75~130Hu,肝内血管密度相对减低; 但脾脏密度正常,为原发性血色病的特点,可与继发性血色病鉴别 利用肝脏的CT值诊断肝血色病敏感性低, Why? 当肝实质铁含量小于150μmol/g时, CT不能反应肝密度的变化; 另外,当血色病合并脂肪肝时,高密度的铁与低密度脂肪部分抵消,会导致肝脏CT值减低,出现假阴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