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探讨.doc

发布:2018-10-11约2.85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探讨   摘要: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市场竞争中,竞争优势强,则企业生,竞争优势弱,则企业亡。因企,企业必须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澄清了竞争优势的内涵,分析了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内涵和生命周期。   关键词:竞争优势;企业资源;核心竞争力      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关键在于竞争优势。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继续生存、发展和壮大;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陷入危机,甚至破产。因此,企业必须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对竞争优势的研究错综复杂,有关概念的应用也模糊不清,但是要研究竞争优势就必须先明确竞争优势是什么,这是进一步探讨竞争优势的必要前提。本文将从竞争优势概念、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分析和竞争优势的生命周期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竞争优势概念      “竞争优势”一词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Charaber-‰)于1939年提出来的,由Hofer和Schendel(1978)最早把它引入战略管理领域。此后,对竞争优势的研究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中心内容。   要对竞争优势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就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竞争优势概念。从竞争优势理论发展历程看,学者们从外生论角度和内生论角度对竞争优势做出了不同概念界定。      (一)外生论角度   外生论角度是指从企业所在市场和行业角度界定竞争优势。在波特(1985)看来,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效益,或者提供独特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余光胜(2002)也认为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优势,依赖于这种优势,企业可以获得超过该行业正常收益率的回报。贝赞可(Besanko,1999)等人在《公司战略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当公司的表现超出该行业平均水平,就认为它获得了竞争优势。   尽管外生论学者们对竞争优势的定义在表述上有些区别,但是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都认为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有效的“可竞争性市场”上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或胜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创造超额利润或高于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盈利率的属性或能力。      (二)内生论角度   内生论角度是指从资源基础论角度定义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论学者不是从竞争优势的结果(超额利润)来考察竞争优势,而是从竞争优势的来源(前因)来研究竞争优势。企业资源具有异质性、不完全流动性等特性,因此企业要想获得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代价,而企业在资源上的差异就造成了在业绩上的差异。虽然资源基础论没有明确说明竞争者是谁,但却明确说明了竞争的内容是资源,竞争的标准是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同时也告诉企业如何获得、培育和保持这些资源。   Hofer和Schendel(1978)把竞争优势定义为:企业通过对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相对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位势。巴尼(1991)则认为企业在执行一种创造价值的战略,而同时其他现有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却不能执行或模仿这种战略优势时,就说这个企业具有了竞争优势,能够促成潜在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皮尔斯等人把竞争优势定义为:能使企业在行业中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进一步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资源、关系及决策。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竞争优势的结果是出众的业绩,即超额利润;其二,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行业中抓住机遇、克服困难的能力、资源、关系及决策。因此,皮尔斯等人的概念把内生论与外生论的概念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既考虑了竞争优势的原因(企业资源)又研究了竞争优势的结果(超额利润)。   虽然内生论和外生论从不同角度对竞争优势做出了不同界定,但是内生论与外生论对竞争优势的定义本质上是协调一致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外生论是从竞争优势的结果(超额利润)考察竞争优势,而内生论则是从竞争优势产生的根源(企业资源)定义竞争优势。      (三)本文的定义   从词义看,“竞争优势”是由“竞争”和“优势”两个词构成的,前者是后者的修饰词。因此,要想研究竞争优势,首先就必须研究清楚“竞争”。   “竞争”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中,指各种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展开的资源、空间等的争夺。后来一些学者把它引入经济和管理领域,认为竞争是指利益个体或利益群体之间的争夺,凡是两方或多方试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种东西时,就会有竞争。因此,笔者认为,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在一定范围内为了夺取他们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