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探讨进展与统计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的研究进展与统计分析 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公平的前提与基础,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是社会公平的延伸。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检索平台,先以主题包含“义务教育”并含“资源配置”为条件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对2010―2015年所有已发表的文献进行采集,共析出1 036条结果。为了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笔者选用期刊中的“社会科学II辑”这一类目,有910篇,再剔除与主题不相关文献、重复文献、会议综述等,以最终获得的790篇文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的统计分析
以研究成果、研究层次、来源数据库、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和理论基础上对六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六年来研究总量较多,2010年有112篇,2011年有145篇,2012年有134篇,2013年有136篇,2014年有163篇,2015年有100篇,变化数量不大但整体上成稳定上升趋势,说明该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研究层次上可看出,基础研究和政策性研究处于重要地位,约占了64%。随着研究逐步推进,采用了新颖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法,结合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地理学的空间聚集理论来推进研究进展。来源数据库具体的文献数量为:学位论文354篇,期刊278篇,报纸文章32篇,会议论文集26篇,其中学位论文占了51%,居于首要位置
在研究方法上,79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占论文总量的10%。其中,2010年13篇,2011年17篇,2012年14篇,2013年6篇,2014年19篇,2015年10篇。可以看出,关于定量研究的方法在逐步增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SPSS统计软件分析方法、GMM估计技术、SWOT分析法、RDD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面板数据分析。定性研究方法可分为:档案研究法、文献回顾法和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深度访谈法以及参与观察法、田野考察法
确定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指标主要包括两类,体现政府职责的均衡指标和体现教育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设定,并运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修正加权变异系数测度单项指标或总水平指标的差异,进而对这些指标进行基尼系数、平均值、极差、极差率、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差异指标的计算
以教育学的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教育均等化发展的阶段理论,行政学的公共产品理论、资源分配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罗尔斯的正义论及财政学的财政分权理论为理论支撑,多学科角度分析城乡之间、城际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需要均衡配置的原因以及办法
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的研究分析
(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内涵研究
从研究区域、对象及主体不同视角切入,对其内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研究区域上着手:侧重于以省际、校际面板数据之间的实证差异来考察省份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重在以小的区域,比如某一县城、一个特殊的区域如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来说明大的问题。研究对象上着手:侧重于以特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农民工随迁子女或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主体上着手:侧重于从教育资源财政、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某一学科义务教育资源不均如体育,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均等化,择校现象,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进行研究
(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表现研究
据文献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群体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比如,择校问题严重、重要师资力量从农村流向城市、在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更加缺乏、教学设施比较陈旧、教育管理水平低等,熊芬(2014)、李慧(2015)重在研究择校问题。其中,研究者们重点强调了在各种教育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资源配置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师资源结构不均衡、教师资源质量失衡、科际失衡等方面
(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研究
经过归纳可分为三类原因:经济原因即由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投资机制不完善及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问题;观念原因即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城市中心的教育观念、精英主义教育观等因素;政策原因即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没有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经费分配方面的不合理,包括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义务教育政策及发展策略以及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制度原因即城乡二元体制、现行教育投资体制和不完善的教师人事制度
(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重要性研究
可归纳为:对教育自身来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最直接体现,关系到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对社会来说,义务教育公平是底线公平,是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