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临床效果研究.doc

发布:2017-09-04约2.6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40例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经伊曲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伊曲康唑对有病原学证据真菌感染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小。结论:伊曲康唑作为新一代的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抗菌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是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伊曲康唑 血液病 真菌感染 血液病患者因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及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服用,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其中以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较为多见,由于IFI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菌及感染部位很难确定,若治疗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合理的选择治疗药物是治疗的重要前提。目前,临床上治疗IFI药物主要为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有较高效果,但副作用较大,患者难以接受,从而限制了在临床的广泛应用[1]。伊曲康唑系为第2代三唑类高效广谱抗真菌药物,它不仅对念珠菌有较好疗效,对曲霉菌也有一定效果。我院近年来采用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临床上取得较佳效果,先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全部病例按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制订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1],确诊IFI10例,临床诊断19例,拟诊11例。46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3岁-62岁,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18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11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患者2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3例,其他7例均为感染部位不详患者。全部患者均常规进行血、尿、粪、咽拭子真菌涂片及培养,且均行胸部X线摄片或CT检查。 1.2治疗方法 本组40例患者均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静脉注射,首次治疗1-2d内剂量:200mg/次,分2次注射。从第3天开始1次/d注射。用药时间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而定,若治疗后无明显效果,可在治疗7d-14d后停药。若治疗效果明显可静脉注射治疗10d-14d后改为口服制剂口服治疗,疗程4-8周。 1.3疗效判断 本组研究病例中,对于有病原学证据的真菌感染患者按照《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分级评定,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4项指标中有1项未能完全恢复正常者。进步:患者在用药后病情有好转,但不明显。无效:患者在用药后病情加重或无改善。对于经验性治疗的患者分为显效、进步、无效3级评定,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或逐渐消失。进步: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有好转,但不明显。无效:患者在用药后病情加重或无改善。以痊愈+显效为有效。 1.4统计方法 本组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方法:t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本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7.5%,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其临床疗效分别为确诊病例有效率为90.0%、临床诊断病例有效率为84.2%、拟诊病例有效率为18.2%,确诊及临床诊断病例有效率明显高于拟诊病例有效率,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观察其疗效,肺部感染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患者的有效率,且组间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说明伊曲康唑对经病原学证实的真菌感染患者疗效显著。 2.2不良反应 本组4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者3例,皮疹1例、轻度肝功能损伤1例,轻度水肿1例,经对症治疗均好转,均未停用药物,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总不良发生率为15.0%。 3讨论 血液病随着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其临床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上的肯定,但与此同时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及微生态的平衡已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血液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粒细胞相对缺乏及抗生素的大量长期使用均为IFI的重要危险因素,而IFI主要累及部位为胃肠道、呼吸道等,其中肺部感染较为多见,本组研究数据中肺部感染病例为33例,占82.5%。且真菌感染的种类近年来非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呈上升趋势[3]。因此,对于IFI治疗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至关重要。 IFI一线治疗药物主要为氟康唑、二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氟康唑仅对白色念珠菌感染者较为敏感,对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效果欠佳,二性霉素B副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