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doc

发布:2017-01-17约1.1万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砂岩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目      次 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目的 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方法 (一) 注水水方式和注采井网适应性评价 (二) 注采压力系统适应性评价 (三) 综合含水率及耗水量大小的分析评价 (四) 注水利用率分析 (六) 自然递减率和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评价 (五) 注入水波及体积大小评价 (七) 可采储量评价 (八) 注水开发效果综合评价 一、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目的 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砂岩油藏内油水运动规律,揭示油藏注水开发的主要矛盾和潜力,为编制油藏年度开发规划、长远开发规划和综合调整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确保砂岩油藏获得最高的、经济合理的水驱采收率。 二、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的适应性评价 注采压力系统的适应性评价 综合含水率及耗水量大小的分析评价 注水利用率分析 注入水波及体积大小的评价 自然递减率和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评价 可采储量评价 8、注水开发效果综合评价 三、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方法 (一) 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适应性评价 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适应性是衡量油藏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是否得当,油藏潜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1)从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高低分析评价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的适应性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用现井网下和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与采油井射开总有效厚度之比值来表示: 式中: Rc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h—与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m; H—采油井射开总有效厚度,m。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本质上是注入水体波及系数的反映。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与井网密度的大小和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有关。如欢26断块兴隆台油层水驱储量控制程度随着井网密度的增加和注采系统的完善而提高: 欢26断块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变化情况表 年 度 井网密度 ha/well 油水井 数 比 水 驱 储 量 控制程度 % 1985 16.7354 2.08 71.23 1989 11.1564 1.95 82.64 1992 9.4665 1.91 84.80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用注水井总的吸水厚度与总的射开连通厚度之比值或油井的总产液厚度与总的射开连通厚度之比值来表示: 或 式中:Rp—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hi、ho—注水井总吸水厚度、油井总产液厚度,m; Hi、Ho—注水井、油井总射开连通厚度,m。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还可以用丙型(西帕切夫)水驱特征曲线来确定: 式中:Lp—累积产液量,104t; Np—累积产油量,104t; Nmo—水驱动用储量(可动油储量),104t; N—石油地质储量,104t; ER—由油藏地质特征参数评价出的油藏最终采收率,f 。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直接反映注水开发油藏的水驱效果。一般情况下,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随着开发程度的加深而提高,其值越大,说明水驱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越好;反之,则说明注水开发效果越差。 下图为锦16断块西部丙型水驱曲线。由两个直线段的斜率和上述公式可以得到2002年末断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98.65%。 通常用丙型水驱曲线计算出来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值应小于1。但有时也可能大于1,这除了反应水驱效果较好外,主要是地质储量偏小所至。 计算出油藏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后,参照行业标准(SY/T 6219—1996)即可衡量该油田或区块的这两个指标在油田开发水平分级表中属于哪一类。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评价标准 项 目 中高渗透率层状砂岩油藏 低渗透率砂岩油藏 一类 二 类 三类 一类 二 类 三类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 ≥85 <85~≥70 <70 ≥70 <70~≥60 <60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 ≥75 <75~≥60 <60 ≥70 <70~≥50 <50 (2) 从产能大小和采油速度高低分析评价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的适应性 油井产能和注水井吸水能力变化规律 油井产能的变化主要指采油、采液指数的变化规律。通常用本油藏的实际资料作出无因次采油指数和无因次采液指数随含水而变化的关系曲线(用相对渗透率曲线作理论曲线,用单井的采出指数资料作实际曲线)。 当作出无因次采油指数和无因次采液指数随含水而变化的关系曲线后,应确定油藏有代表性的采油指数初始值。初始值确定后就可以确定不同含水条件下的采油指数、采液指数。 再通过压力系统分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