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章 心身疾病ppt课件.ppt

发布:2017-05-26约1.44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定义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又称心理生理疾患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 亚历山大(F. Alexander)提出的经典七类: 消化性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 类风湿性关节炎 原发性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神经性皮炎 心身疾病概念的变迁 DSM-Ⅰ:心身疾病 DSM-Ⅱ:心理生理自主神经与内脏反应DSM-Ⅲ: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 DSM-Ⅳ: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 ICD :心理生理障碍----精神因素引起生理功能------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ICD-10) 二、心身疾病的特征 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诱发原因的疾病 诊断与治疗是以涉及躯体和社会两方面因素为基础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来探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 三、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 徐俊冕(1983)报道: 住院病人中1/3患有身心疾病; 内 分 泌:75.4% 心 血 管:60.3% 呼 吸:55.6% 普通内科:30.8% 皮 肤 科:26.6% WHO(1999)报道:24.2%患有身心疾病 四、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学机制(F. Alexander) (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3)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心理冲突 心理生理学机制 应激---或战或逃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轴的生理变化 应激---保存—退缩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变化、免疫系统变化 行为学习理论 综合模式 五、诊断 原则 (1)疾病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 (3)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病 诊断程序 (1)采集病史(心理社会方面):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个性或行为特点、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或社会支持资源、个体认知评价模式等; (2)体格检查: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情绪反应等; (3)心理行为检查:晤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 (4)综合分析: 六、治疗与预防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治疗遵从性和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身同治 急性发病、躯体症状严重者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为辅(情绪控制); 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以及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在躯体治疗的同时,侧重心理治疗。  * * 潜意识心理 冲突 神经系统功能 改变 脆弱器官 病变 心理动力学机制 迷 走 N 功 能 亢 进 哮喘、消化溃疡等 交 感 N 功 能 亢 进 原发性高血压、甲亢等 心理动力学机制 心理社会刺激 应激反应 神经内分泌、 免疫变化 疾病发生 心理生理学机制 社会环境 刺激 习得性心理、 生理反应 情绪紧张、呼吸 加快、血压升高 个体素质 环境强化 巩 固 症状、疾病 心理中介因素: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 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器官 脆弱性 心理生 理反应 心理 应激 应激源 躯体 心理 社会 职业 躯体中介因素:遗传素质、生理特征 环境因素:社会支持体系 心身反应 心身紊乱 心身疾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