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案例.doc

发布:2017-03-13约5.2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案例 3.2.1背景材料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某部门负责建立的“×××核心地形要素(DLG)数据库”(以下简称“DLG数据库”)建库技术设计如下。 1.技术概况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空间数据库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数据文件管理模式,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较为流行的解决方法,它是将复杂的数据类型作为对象放入关系数据库中,并提供索引机制和简单的操作,即在空问数据源之上增加一层软件(空间数据引擎)——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Spati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DBMS),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空间数据库中间件,国外的有ESRI公司的空司数据引擎(spatial database engine,SDE)、mapinfo公司的spatialware、intergrah公司的geomedia等;国内的有武汉吉奥信息技术工程公司研发的geosde、超图公司开发出的空间数据引擎super map sdx等,它们都是把空间数据(矢量数据中的几何数据、拓扑数据,栅格数据)以二进制数据块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而属性数据则以常用数据类型的形式存储。 同时,某些传统的数据库厂商在它们的数据库产品中也提供了空间数据类型的支持,如oracle公司的Oracle Spatial、informix公司的spatial datablade。 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是ESRI公司针对空间数据的存储问题推出的一套空间数据库管理软件,从空间数据管理的角度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连续的空间数据模型,借助这一模型,可以将空间数据加入到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中去。ArcSDE融入RDBMS后,提供了对空间、非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管理的数据库接口,通过ArcSDE用户可以将多种数据产品存储于商用数据库系统中,并获得高效的管理和检索应用服务。 通过分析国内外空间数据库的技术进展,针对DLG数据库集成业务的需求,借鉴已有空间数据库建设的经验,结合现有的软件环境和DLG数据库集成建库技术路线,DLG数据建库建设将采用Oracle+ArcSDE的空间数据管理模式,以满足对DLG数据库海量数据的集成管理。 2目标与任务 DLG数据库的建库目标为:对数据采集生产的成果进行检查和处理,设计DLG数据库组织结构和系统功能,对生产数据进行转换处理,形成规范统一的数据集;基于网络环境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DLG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分发应用,并与其他数据库进行数据集成。其任务包括: 1)生产数据入库检查 DLG数据入库检查验收是对生产单位汇交上来的数据,按建库要求实施的质量控制过程。入库检查从全局范围把握一些重大的质量问题,注重检查和处理各单位生产的数据之间、不同区域的数据之间、不同图幅数据之间的不完整、不一致等问题,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等。 2)数据组织结构设计、 DLG数据包含7大类要素(水系数据、居民地数据、交通数据、境界数据、地形地貌数据、定位数据、其他数据等),数据库设计时应将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布局,并进行数据存储。 3)数据规范化处理 1:5万数据生产采用的是高斯6°分带投影,建库时需要转换为地理坐标;部分数据层的属性字段项的名称为中文,为统一需要转换为字符串;数据生产过程中,为了区分要素的更新与否,在国标码前增加了一位,数据入库时须将要素的更新信息提取出来放在单独字段中,保持标准国标码的位数不变;把因图幅而分割的重要要素目标进行合并处理。 4)系统结构及功能设计 针对DLG数据库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的业务要求,考虑与其他数据库集成,设计并制定符合多源数据集成管理和数据服务的技术架构、符合数据库集成的统一数据库平台,规范DLG数据库的数据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设计满足业务工作需要的系统功能,为数据库集成奠定基础。 5)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 针对数据库的数据集成管理和数据服务的需要,进行DLG数据库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调试工作,以实现对DLG数据库安全管理、数据检索查询、数据输出、数据分析、元数据管理、专题图制作和数据信息服务等业务功能,并编写与开发工作配套的技术设计文档和操作使用手册。 3数据库建设需求分析 1)系统用户分析 DLG数据库主要用于DLG数据的维护、管理、数据服务等业务,以及其他相关业务对数据库的查询浏览。用户类型主要包括以下3类。 (1)数据库维护管理人员:数据库维护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包含对DLG数据库日常系统运行的维护管理、数据库的更新、数据库的备份、数据库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操作。 (2)数据加工与提供人员:数据加工与提供人员的工作主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