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基本原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1、心理的种系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二、理论 (一)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取决于先天的遗传。他认为不仅智力上的天才或低能,甚至道德、性格、情感上的差异也是由遗传决定的。 该理论重视遗传素质的研究,但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后天生活环境的作用。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 本我中的性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源动力。在个体发展中,性本能所处的身体部位在不粘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这些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青春期)。 过分强调性本能;深入了解个体内心世界。 (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同化、顺化(顺应)和平衡化推动着个体心理不断地发展。 (四)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1、内容:极力否认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评价:将人的心理与动物相混淆;过分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客观化进程。 (五)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六)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新需要理论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所产生的新的需要的对立统一是心理的内部矛盾,这种“旧水平”与“新需要”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 的主要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 1、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二)成熟 儿童的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状况,是其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发展就是伴随着生理成熟而逐步实现的。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的自然结构 (二)家庭经济条件 (三)家庭教育 1、家长的儿童价值观 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3、家庭教育方式 三、社会文化因素 四、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生活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儿童实施系统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因素,控制消极因素,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一)教育内容 (二)校风 (三)教师: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四)同伴交往 第三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发展的整体性 1、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协调统一上。 2、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还表现在心理发展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 二、发展的顺序性 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学习、训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出现心理发展的超越或逆转。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顺序性反映着个体心理发展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实质的过程。 虽然这种发展的每一程式在发展的速度上可能有个别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或程序一般却不能改变。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顺序,整个思维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与人的年龄相联系的。由此,心理学上把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四、发展的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速度、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造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性的原因很多,主要与个体自身的遗传素质、后天生活环境、学习等因素有关。 *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