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pptx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三、制度:借鉴与创新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续资治通鉴长编》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原因措施
三、制度:借鉴与创新目的措施影响军事上(收其兵)在中央(夺其权)在地方(夺其权)(制其钱谷)防止武将专权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①政事堂分割行政权②枢密院分割军事权③三司使分割财政权①派文官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②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③设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利弊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利分化相权,加强皇权弊造成中央冗员、冗费利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冗员、冗费弊共同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三、制度:借鉴与创新冗官冗兵冗费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国史大纲》三冗两积重文轻武政策影响:(1)积极①扭转尚武轻文风气;②杜绝武将跋扈;③有利于政权稳定;④促进社会安定(2)消极:①军服战斗力削弱;②冗官;③办事效率下降;④浪费财政支出
三、制度:借鉴与创新3.变法革弊求改变材料1:到庆历年间(宋仁宗年号),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反抗斗争时有发生,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而且从以前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强大的腹心地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减少财政支出的措施,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社会矛盾尖锐,初次变法失败
三、制度:借鉴与创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改革派王安石保守派司马光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失败
一、政权:并立到统一(一)政权更迭
(一)政权更迭一、政权:并立到统一五代十国到辽宋夏金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元辽北宋西夏南宋南宋西夏金蒙古(改元)政权并立大一统
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7.1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金灭辽金灭北宋元辽北宋西夏金南宋蒙古南宋西夏金蒙古(改元)元灭南宋实现统一②③①②①序号双方事件概况①北宋-辽②北宋-西夏③北宋-金①南宋-金②南宋-元澶渊之盟宋夏合议靖康之变岳飞抗金宋金议和文天祥抗元人物:寇准、宋真宗;影响:宋辽保持和平局面夏对宋称臣,北宋给夏岁币;议和后宋夏榷场贸易兴旺北宋灭亡岳飞:郾城大捷;议和: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分界线:淮水至大散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战有和以和为主评价:辽宋夏金蒙古之间的战争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启示:和平友好、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民族:冲突与交融2.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①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②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
二、民族:冲突与交融契丹文字1.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掌握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技术,并开始建造房屋、城邑。2.元昊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还创制了西夏文字。3.金朝有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恩想。金朝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为满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内容命题的需求,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4.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1.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何特点?学习中原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仿造中原王朝的制度提倡儒学,学习汉文化大力吸收汉文化材料一:材料二:
(一)政权更迭时空观念图一蒙古统一全国的军事路线图从图一具体分析蒙古统一全国的路线?1206年,蒙古统一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1年,改号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一、政权:并立到统一
一、政权:并立到统一元朝疆域图(1330年)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宋濂《元史·地理志》阴山流沙辽左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