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堂评价有效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优化和开发课程资源 促进课堂评价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新教材涵盖面的扩大、灵活性增强,一时间似乎让我们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如何把握新教材的要求?一堂信息技术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通过学习技能和情感价值是否有所发展?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师如何传递知识的艺术,而往往忽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学生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能力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机会少,使得对他们的评价也处于无奈和尴尬的境地。分析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课堂缺乏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脱离了学生现实生活与原有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资源 课堂评价 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性、实践性很强,光凭一本教科书,一些课本上的实例,远远达不到新课标所预期的目标,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明确目标,精心预设,使用好新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运用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开发出更多的课程资源,运用更多具有现实的、生动的、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来灵活调控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丰富学习材料,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提高信息技术课评价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的方法。那么怎样开发课程资源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从教材入手,发掘深度资源,促进课堂评价的灵活性。
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虽然现在的新教材和以前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但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仅仅是表面的,虽有“广度”但“深度”远远不够,就需要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
现在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育人”确立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评价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的未来,这也是教学评价的出路。
如在教学《输入汉字》一课时,我们仅立足于教材来展开教学。教材中有一个输入一首古诗的例子,虽然是一首普通的古诗,但对于这堂课来说,学生使用的资源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的输入过程中有几个汉字学生并不熟悉,而我们的学生使用的输入法是拼音输入法,所以在输入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他们的评价也仅仅局限于你认识古诗中的字吗?会读这首诗吗?你能输入这古诗吗?达不到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那个高度。
仔细分析一下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缺少了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的评价很难开展下去。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是评价一堂课的主体内容。缺少了这个主体,评价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于是在《输入文字》这节课中我们巧妙地借助了以前语文课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诗《锄禾》,替换原先课本中的例子。在学习形式方面,看学生是否都改变了以往那种被动、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看学生是否能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对话交流、拓展创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方面,看学生是否全员、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师生、生生交流活动、质疑探究答疑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重点从兴趣、思维、探索、个性、协作、习惯几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学习效果,则从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评价。首先看知识增长了吗?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达到了吗?学会了吗?再看能力目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能力得到增强了吗?得到发展了吗?情感方面,看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了吗?某方面的情感增强了吗?人文素养提升了吗?学习兴趣提高了吗?爱学了吗?这样一来,评价就变得非常灵活,开发资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对于学生的评价有限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评价了。
二、从学生入手,发掘动态资源,促进课堂评价的发展性。
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方案、动手制作的作品,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教师制作的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范例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
如在教学《表格》一课中,课本中的范例是制作一张日课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程度还是可以的,但并没有体现出高涨的氛围。如果按照这样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只能围绕在日课表的周围,评价就显得单薄,无力。
于是我们考虑是否可以从学生身上开发一点资源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在综合实践课中有个《生活小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