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唐代饮酒文化对诗人影响研究.doc

发布:2018-02-25约2.17万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唐代飲酒文化對詩人影響研究 壹、前 言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酒,天之美祿也。麴糱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邵堯夫詩云:『美酒飲教微醉後』,此得飲酒之妙,所謂醉中趣,壺中天者也。」註 唐代帝王極力鼓勵飲酒,如太宗皇帝〈帝京篇?玉樹〉詩:「歡樂難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雲罍,蘭殽陳綺席。千鍾合堯禹,百獸諧金石。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璧。」註 他以倡導飲酒的口吻吟唱;則天皇后也力倡飲酒,〈早春夜宴〉詩:「九春開上節,千門敞夜扉。蘭燈吐新燄,桂魄朗圓輝。送酒惟須滿,流杯不用稀。務使霞漿興,方乘汎洛歸。」註 《舊唐書?嚴廷之傳》:「先天元年大酺,睿宗御安福門樓觀百司酺宴,以夜繼晝,經月餘日。」註 《新唐書?張守珪傳》:「二十三年,入見天子,會藉田畢,即酺燕為守珪飲至,帝賦詩寵之。」註玄宗天寶十載 (西元七五一年)正月十七日下敕:「自今以後非惟旬及節假,百官等朝務無事之後,任追遊宴樂」註,唐德宗貞元二年(西元七八六年)也規定:「天下置肆以酤者,斗錢百五十,免其徭役。」註由於政治因素,上行下效,如初唐?袁朗〈和洗椽登城南坂望京邑〉詩:「玄風旪黎庶,德澤浸區宇。醒醉各相扶,謳歌從聖主。」註 ;初唐?于志寧〈冬日宴羣公於宅各賦一字得杯〉詩:「陋巷朱軒擁,衡門緹騎來。俱裁七步詠,同傾三雅杯。色動迎春柳,花發犯寒梅。賓筵未半醉,驪歌不用催。」註 唐代社會繁榮經濟發達,宴飲笙歌,再加上飲酒習俗激勵人們飲酒,尤其到了豐年,飲酒之事更為普及,中唐?顧况〈聽山鷓鴣〉詩:「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註 飲酒充滿著人生情趣和審美愉悅的生活藝術,酒對於人的精神酣適愉悅作用,尤其受到騷人墨客的重視,飲酒詩至唐代已臻鼎盛,此期詩人無不以「酒」為題材,孕育出中國最具代表性之飲酒詩。 貳、飲酒日 唐德宗貞元四年下敕規定在正月晦日、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自宰相以下常參官至諸道奏事官各賜錢五百貫至一百貫不等。并在每個節前五日發放,永為定制。註 我國歷代普遍有飲酒的日子,諸如元旦( 包括除夕)、元宵節、正月晦日 (正月最後一天)、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和其他節日及聚飲日。 一.元旦(包括除夕) 《荊楚歲時記》:「歲暮家家具肴簌,請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註 唐代守歲的風俗盛行,帝王宮廷除夕夜,豪華的宮殿內檀香繚繞,紅燭高燒,酒席排列,歌舞昇平,又有侍臣應制作詩,極盡豪華奢侈。如初唐?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栢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註 宮中如此,達官貴人平民家也熱鬧萬分。此夜家家戶戶都在爆竹聲中辭舊迎新,興奮的除歲之夜,飲酒歡樂。如初唐?張說〈岳州守歲〉: 除夜清樽滿,寒庭燎火多。舞衣連臂拂,醉坐合聲歌。 至樂都忘我,冥心自委和。今年只如此,來歲之如何?註 夜風吹醉舞,庭戶對酣歌。愁逐前年少,歡迎今歲多。註 盛唐?孟浩然〈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 疇昔通家好,相知無間然。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 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客行隨處樂,不見度年年。註 〈除夜有懷〉: 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復回。帳裏殘燈纔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 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註 中唐?白居易〈客中守歲〉: 守歲尊無酒,異鄉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 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故園今夜裏,應念未歸人。註 〈歲除夜對酒〉: 衰翁歲除夜,對酒思悠然。草白經霜地,雲黃欲雪天。 醉依香枕坐,慵傍煖爐眠。洛下閒來久,明朝是十年。註 〈三年除夜〉: 晰晰燎火光,氳氳臘酒香,嗤嗤童稚戲,迢迢歲夜長。 堂上書帳前,長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長,次第來稱觴。註 二.元宵節 唐時已有元宵夜相聚宴飲的習俗。如初唐?陳子昂〈上元夜効小庾體〉: 三五月華新,遨遊逐上春,相邀洛城曲,追宴小平津。 樓上看珠妓,車中見玉人,芳宵殊未極,隨意守燈輪。註 盛唐?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 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綵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 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白,遙垂御藻新。註 三.正月晦日、二月一日 晦日指農曆每月最後一天,《荊楚歲時記》:「元日至于月晦,並為酺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會行樂飲酒。按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為初年,時俗重之以為節也。《玉燭寶典》曰:『元日至月晦,人並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為度厄。』」註 在我國古代,正月晦日是大節,到了唐時達到高峰。如初唐?陳子昂〈晦日宴高氏林亭〉: 尋春遊上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