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系统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doc

发布:2018-01-29约2.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系统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 蒋丽 蒋进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 831100)   【关键词】 输液不良反应 控制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6-0258-02   输液不良反应系输液引起的或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习称输液反应,有时临床也称热源反应,但严格的说热源反应只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一个部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保证合格输液正确的临床使用,必须重视相关的每个环节,有效系统的控制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输液不良反应的分类、症状及处理   1.1分类 最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是热源反应,其他尚有热源样反应、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一般急性反应易于引起临床重视,但得注意的是微粒等引起的慢性不良反应,如肺栓塞等,一旦发生往往处理棘手。   1.2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热源反应及热源样的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则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1.3临屎处理 一般因停止输液,分析症状,对症治疗及时抢救,然后查找原因,杜绝再次发生,逐级上报有关部门。   2.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2.1直接诱因   2.1.1内毒素 又称热源,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诱发热源反应,作用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与微生物的污染有密切相关。   2.1.2微粒 多为不代谢的物质,直径在50mm以下时,因人的肉眼不能发现,因此,澄明度合格的注射液不一定意味着微粒合格,大量的微粒可引发热源样反应,微粒是引起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等的重要原因。   2.1.3理化性质 包括ph、渗透压等。注射剂的ph及渗透压要求与血浆相等或相近,人体虽有一定调节能力,但相差太大易致血管疼痛,静脉炎等。   2.1.4活菌污染 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及芽孢等,一旦染菌,注射液可_出现霉团、混浊等,也可能肉眼不能发现,使用的后果是严重的,轻者热源反应,重者败血症等。   2.2人为因素   2.2.1输液质量 系生产输液的若干环节,质控不严所致,输液质量是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处方配伍药物配伍禁忌有很多方面,目前医护人员对药物配伍所致输液不良反应外观变化及稳定性下降等比较清楚,但对配伍所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却了解不多,一般是通过下列途径:①内毒素加和;②微粒加和;③ph变化;④渗透压变化;⑤主要结构变化。近年来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微粒倍增,致热源样反应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2.2.3输液过程   2.2.3.1输液准备 输液的准备给输液带人的微粒与进针的针号及次数有关。注射剂启口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致使药物分解,产生致敏原或污染的极少量微生物繁殖而诱发不良反应。   2.2.3.2 低温输液 较大量输入低温输液可导致病人寒战,四肢发冷,局部可刺激病人血管,引起血管痉挛及疼痛,严重的导致静脉炎。   2.2.3.3 输液操作不当 如输液量过大,输液配制浓度及输液速度不当等可引起肺水肿,静脉炎,心律失常和过敏反应等。   2.2.3.4 环境条件 病室的清洁卫生可明显减少输液时洗气过程热源和微粒的引入。   2.2.3.5个人病况 输液质量指标是一个限量,内毒素、微粒数等于零且ph、渗透压与血液相等的输液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危重病人、虚弱病人、高敏体质、老年患者,即使输液质量合格,临床应用正确无误仍应注意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3.处理对策   3.1医护、药学人员均需具备相应资格,具有相应技术要求,对输液相关知识及输液不良反应原因、症状、处理方法应熟悉了解。   3.2要引入药学服务,提供直接和有责任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具体解决两个问提:一是解决用到病人身上的药品是合格的,另外要解决合格药品用到病人身上是否合理、安全、有效。   3.2.1临床应设输液贮存柜和有严格灭菌设施的配液间,最好建立静脉输液配制中心。   3.2.2要严把进货渠道,认真检查、验收药品及输液器具,确保药品及输液器具的质量符合规定,杜绝由药品及输液器具的质量引起的输液不良反应。   3.2.3适当地应用输液,口服给药有效或不支持输液治疗时,不应滥用静脉给药。   3.2.4减少输液剂联和使用的种类,尽量避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变化,减少注射剂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增加。   3.2.5正确掌握输液剂的使用,①所选输液剂是否合适,②输液剂用量是否准确,如抗生素在一定温度下可以水解,小溶量输液即能缩短输液时间,使水解下降,又能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再如输入高渗制剂(20%的氨基酸),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