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探讨及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层医院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探讨及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原因及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期间诊治的20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手术并发症构成比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0%(34/200),其中气腹、穿刺并发症、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构成比分别为35.3%(12/34)、52.9%(18/34)和11.8%(4/34);有腹部手术史与无腹部手术史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9%(24/86)和8.8%(10/1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者腹腔镜操作时间不足3年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超过3年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切除术、肌瘤剔除术及附件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7%、27.9%、9.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及腹部手术史是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并发症是基层医院妇科腹腔镜手术常见并发症,手术方式及腹部手术史是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妇科;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1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33-02
腹腔镜手术具有对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腹腔镜已广泛应用于妇科良性及恶性病变治疗,包括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等恶性肿瘤,且获得理想疗效[1]。但是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不容忽视,特别是基层医院腹腔镜技术开展相对较晚,对腹腔镜并发症种类及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不断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2]。本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层医院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原因及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诊治的20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22~52岁,中位年龄36.2岁。其中子宫切除术者28例,肌瘤剔除术者43例,附件手术者129例。
1.2 研究方法
分析手术并发症构成比及相关危险因素,手术并发症包括气腹、穿刺并发症、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计算各种并发症构成比。对并发症与腹部手术史、术者经验及手术方式的关系进行探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构成比
20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0%(34/200),其中气腹、穿刺并发症、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构成比分别为35.3%(12/34)、52.9%(18/34)和11.8%(4/34),详见表1。
2.2 并发症与腹部手术史、术者经验及手术方式的关系
86例有腹部手术史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7.9%(24/86),114例无腹部手术史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8%(10/1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者腹腔镜操作时间不足3年者6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2/66),超过3年者134例,并发症发生率9.0%(12/1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切除术、肌瘤剔除术及附件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7%、27.9%、9.3%。详见表2。
2.3 并发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及腹部手术史是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详见表3。
3 讨论
20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0%,其中气腹、穿刺并发症、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构成比分别为35.3%、52.9%和11.8%。气腹、穿刺并发症多见于经验不足的术者,穿刺出血多为小血管损伤,术者应加强腹腔镜规范训练,在充分气腹后避开血管区进行穿刺。高碳酸血症产生原因是由于气腹压过高、头部位置过低等原因引起,腹腔向膈肌的压力增加,引起肺换气及通气功能障碍所致,发生高碳酸血症时应降低气腹压并改为平卧位[3]。皮下气肿产生原因多是由于穿刺口过大或腹压过高等,对穿刺口进行钳夹处理或减少腹压后可吸收。本组术中出血过多及中转开腹是常见的术中并发症。方梓羽等[4]对21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研究后发现,失血过多及中转开腹是常见的术中并发症,与本组结果一致。术中出血原因有多种,包括血管损伤、止血不彻底等。操作时术者应在对血管进行充分电凝处理后进行切割,规范处理血管残端,术毕认真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