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最大限度地释放考试教育魅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最大限度地释放考试教育魅力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必须走科学化、教育化的道路。从机制、内涵和使用上考量科学化考试,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是考试改革不可或缺的灵魂。考试改革应当谋求促进发展与甄别选拔之间的适度平衡。
关键词 考试;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10—017—04
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考试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作为教育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考试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不能因为异化了的考试的存在,就对考试投鼠忌器,讳莫如深。现行的考试固然存在诸多值得改进之处,不尽完美和完善,但淡化乃至取消考试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正像各行业都需要有个质量检测与评估一样,学校教育如果丢失了考试这个测量工具的话,其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监控就会失去科学的依据。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考试——具备科学化前提的考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不可或缺的调控杠杆。
当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考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考试应该如何定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诸多问题,诸多困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毕竟是一种教育行为,对考试改革的思考,离不开教育这个特定的视阈;毕竟是诸多社会矛盾聚焦到教育这个窗口上的表征,对考试的考量,必须纳入社会变革的大系统中统筹兼顾。
考试改革需要智慧,更需要符合科学,遵循规律。考试智慧集中体现在“怎么考”和“考什么”这两个关键问题上,这是考试改革的瓶颈,突破这两个瓶颈,则预示着考试改革的重大进步。
考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好的考试会拉动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坏的考试则会限制教育的发展,加剧社会肌体中的不和谐因素。由此,构建经得起实践检验、具有生命活力、可持续发展的考试机制势在必行。诚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惟有科学的理论、先进的观念观照下的考试行为,才能具有积极意义。那么,科学的考试,立足点与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释放考试的教育魅力,将考试置于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人的宏大成长背景之中,着眼于以人为本、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习者享受教育的美好、规划人生的轨迹、追求终生的幸福所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从机制上看,考试只有糅入创新的元素,才能释放教育魅力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不是一个教育强国;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但却不是一个考试强国。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就不能不重视教育,要重视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科学化的考试。
在中国,考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我们有着源远流长的考试文化,正像我们拥有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古代文明一样,依托于“自然经济+专制体制+思想禁锢”的特色国情,当明清以后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丧失了产生近代科学文明的可能的时候,当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为他所提出的这个“李约瑟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与此紧密相连的一个问题便油然而生了:我们曾经引以为骄傲的考试,尤其是科举考试,因创新活力的渐渐丧失而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最终在清朝灭亡的前夜画上了休止符。作为一种制度,科举考试寿终正寝了,但作为一种文化,科举考试却在中国丰沛的土壤中深深地撒播下了种子,且生命力极其顽强地影响到今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考试,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考试兼具教育性和社会性,是文化传统、政治结构、社会体系和经济水平综合作用到教育上的一个混合体,若指望考试改革有所进展,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狭小的圈子内施展拳脚,而必须把改革的背景放大,放大到整个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之中,惟其如此,考试改革才具有可行性。
目前,中小学的考试,之所以屡遭针砭,屡遭诟病,就在于抽空了科学化、教育性之后只剩下“题目”和“分数”交织成的空壳,宛如失去了灵魂一般,不能发挥其促进人发展的功用。
如果说学校是通过传递经验来实现人的社会化的机构的话,那么,学校考试就应该是一个教育循环向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循环过渡的转折点。考试自然应该是一个发展着、实践着的过程,但更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可以赋予考试以生机与活力。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国际视野”和“本土行动”,同样适用于考试。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立足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进的考试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呢?一切普世性、科学性的考试理念具有超越国界的规律性,借鉴外国先进的考试经验,可以让我们扬长避短,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变考试为评价的理念,美国ACT(美国高校测验)、SAT(学术评估测验)等考试模式,都给正在探索中的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启示与启发。外国先进的考试理论,一经嵌入中国的本土教育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