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在胃癌预后中意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在胃癌预后中意义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一种,死亡率较高。人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是原癌基因C-erbb-1的表达产物,是一种强有力的促进细胞分裂因子,可促进多种类型组织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和癌变[1]。研究表明,EGF受体的过度表达在胃肠上皮的癌变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关于EGF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其具体的胃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较少。笔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正常患者血清及胃癌患者血清中的EGF的水平,作为了解胃癌生物学特性和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从而为胃癌的二级预防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和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胃癌组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51~70岁,平均62岁,均为住院患者,经内镜、病理和(或)手术确诊。28例健康体检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45~65岁,平均59岁,作为正常对照组。
1.2标本收集
上述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胃癌术后标本均为半年后无复发者。上述标本分别离心,分离血清,置于-16 ℃冰箱保存备检。
1.3hEGF测定
上述标本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药盒由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胃肠实验室提供,由专人按说明书规定进行操作,制成标准曲线并求得测定值。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的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结果
血清EGF含量(μg/L)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2表明早期胃癌患者与进展期胃癌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EGF是Cohen等[3]于1959年首次在动物体内发现的,具有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刺激细胞DNA合成及调节细胞防御等生理功能,广泛表达于表皮细胞和基质细胞、部分神经胶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调节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信号系统所引起的细胞效应包括细胞增殖、迁移、黏附等多个环节。当机体发生肿瘤时往往发现EGF的过度表达。EGF的高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黏附、侵袭和转移,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近年来,有研究发现,EGF对正常组织的生长发育以及胃癌细胞本身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王盛乾的研究指出,hEGF在早期胃癌、正常胃黏膜及良性病变中无免疫活性,而对进展期胃癌的癌细胞则有强烈的增殖活性[4]。同时也有免疫组化法研究证实,EGF和EGFR均阳性的胃癌患者,其恶性程度高,认为EGF及其受体共同表达提示胃癌预后较差[5]。还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将人胃癌异体移植于裸鼠时,移植成功的裸鼠胃癌组织EGF表达均呈阳性,同时供体阴性者也难以成功[6] ,其机理可能与EGF的刺激EGFR磷酸化、诱导c-fos、c-myc和erbb-2致癌基因等作用有关[7];近年来,有多篇文献[8-14]报道EGFR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的高表达,不同研究所得到的表达率基本在40%~65%之间,而对照组正常胃黏膜组织EGFR无阳性表达,可以认为EGFR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很低,而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着高表达。
本组资料表明,EGF含量的均值在肿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肿瘤组内部进展期胃癌又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等。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也可产生和分泌EGF,并可通过以上所述的作用加速肿瘤生长[15]。本组资料中,经手术证实进展期胃癌28例,早期胃癌6例,研究结果表明,在侵润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进展期胃癌组EGF的含量高于早期胃癌组,此与国内外报道相一致[5,16]。且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胃体部癌与胃窦部癌血清hEGF含量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hEGF含量不能作为鉴别肿瘤部位的依据。此外,有研究资料表明,EGF水平较高组和对照组其5年生存率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17]。本研究对患者进行行了18个月的随访,虽然时间较短,但也可发现EGF水平较高组的远期生存率低。因此,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胃癌组织EGF的测定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一项指标。胃癌组织内EGF产生的机制及其升高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Tahara E. Growth factors and oncogenes in human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s[J]. Cancer Res Clin Oncol, 1990, 116(2): 121-131.
[2] Kajikawa K.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 human tissues.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biochemic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