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修修改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内容 包装时应注明包装物品名称、包装者 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期 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灭菌注意事项 灭菌前准备: 进行安全检查 预真空灭菌器应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装载: 应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框进行装载 纺织类放于上层、竖放;金属器械类放于下层 手术器械、硬式容器应平放;盆、盘、碗类物品应斜放,包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底部无孔的器械应倒立或侧放;纸袋、纸塑包装应侧放,利于蒸汽进入和冷空气排出 大包置于上层,小包置于下层 灭菌物品储存 分类、分架存放于无菌物品存放区 无菌物品存放架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接触无菌物品前做好手卫生 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存放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无菌物品发放 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确认无菌物品有效性 做好发放记录(可追溯性) 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保存 使用者应检查并确认包内化学指示物是否合格、器械干燥、洁净等,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将包外标识留存或记录于使用物品登记本上。 医务人员职业危险 HIV 职业暴露高风险作业 属经血或分泌物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医务人员中特别是护士有很高的刺伤率 每 30--60 秒钟,在我们同行中便会发生 1-2 次职业暴露。 每 30--60 秒钟,便有 1-2 名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扎伤。 每年将有近百万次针头扎伤事故发生。 安全注射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严禁在非清洁区域进行注射准备。 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配药、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禁止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 尽可能使用单剂量注射用药,单剂量用药不得分次或多人使用,或将剩下的药品收集起来备用; 多剂量用药无法避免时,应保证一人一针一次使用,严禁用过的针头再次回抽;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开启的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 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盛放碘酒、酒精等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对病人,我们做了很多! 推行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 输血前常规检测 HBV , HCV , HIV ,TPHA 血液透析器一次性使用 软式内镜活检钳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便携式血糖仪使用一次性采血针 针灸用具一次性使用或压力蒸汽灭菌 身边的案例 外科、口腔科很少用护目镜 容易导致锐器损伤的操作普遍存在 锐器盒质量不佳,使用不当 使用安全注射器具理念和现状堪忧 锐器伤的监测和教育培训不足 卫 我国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抢救一名被刀砍伤的患者时,有9名医生被患者鲜血喷溅和缝合时被锐器刺伤,经6个小时的救治病人脱离了险境,而三天后该病人被广州CDC证实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参加救治的9名医生有可能被感染,需要进行为期一年的医学观察。 Lynda Anold 1992年5月以外科护理学士毕业,当年9月的一天,在为急诊病人用套管针进行静脉输液,拔出针芯时意外刺伤了手指,93年4月确诊感染了HIV,她当年只有23岁。由她倡导在全美国掀起了自觉使用安全锐器的运动 职业暴露的途径 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 经黏膜(眼、口、鼻) 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 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体液接触≧5分钟) 其中针刺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 刺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 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刺伤深度 深度刺伤引起感染 几率大于浅度刺伤 不同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量 中空针头沾染的血量大 引起感染几率大于缝针和刀 接触路径 针刺感染大于粘膜接触 时间长短 被与病人刚接触后的锐器刺伤引起的感染几率大于放置 数小时后锐器 洗眼装置:在眼部受到有害物质伤害后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冲洗,尽可能减少对眼部职业伤害的应急器械。也可用反装的水龙头代替,水流朝上涌出。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摸,接触上述物品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诊疗环境、病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消毒隔离基本知识 清洁:清除物体上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