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及注意事项.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 1
PAGE \* MERGEFORMAT 1
PAGE \* MERGEFORMAT 1
常用药材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用量及注意事项
表 1】 发散风寒【辛温解表】与发散风热【辛凉解表】方药的比较
类别
相同点
不同点
发散风寒方药
味辛、发散外邪、用于表证
性温、发散风寒之邪、发汗力较强、可治风寒表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发散风热方药
性凉、发散风热之邪、发汗力较弱、可治风热表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表2】辛温解表类药材:
药名
性味归经
功 效
适 应 证
用 量
备 注
麻黄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5 -
1 0
克
生用发汗解表、蜜炙平喘。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高血压、心脏病、失眠者忌用。
宣肺平喘
风寒外束,肺气雍遏【不宣】所致的喘咳证。
利水消肿
水肿而兼有表证。
桂枝
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表解肌
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
3 -
1 0
克
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温通经脉
风寒湿痹、肩背肢体疼痛、经寒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通阳利水
阳虚停水之痰饮或蓄水证
温通胸阳
胸痹作痛、阳虚心悸、脉结代之证
温中散寒
虚寒腹痛
紫苏
辛、温。归肺、脾经。
发表散寒
风寒感冒、症见胸闷咳嗽
3 -
1 0
克
不宜久煎、苏叶长于发表散寒、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行气宽中
脾胃气滞证、胸闷、呕吐
安胎
气滞胎动
解鱼蟹毒
食鱼虾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荆芥
辛、微温。归肺、肝经
祛风解表
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
3 -
1 0
克
不宜久煎、生用善散风发表、荆芥穗力较强、炒荆芥炭收敛止血
透表消疮
疮疡初起有表证
透疹止痒
风疹骚痒、麻疹透发不畅
止血
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防风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
风寒或风热感冒、表证夹湿、头痛、身痛、恶寒
3 -
1 0
克
甘缓不峻、“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通用
胜湿止痛
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挛急
解痉
破伤风、小儿惊风、角弓反张、牙关
紧闭,抽搐痉挛
羌活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表证夹湿
3 -
1 0
克
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祛风胜湿
风寒头痛、善治太阳头痛
止痛
风寒湿邪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疼痛,以上身疼痛更为适宜。
白芷
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解表
外感风寒,头痛鼻塞
3 -
1 0
克
治阳明经头痛要药、阴虚血热者忌用
通窍止痛
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齿痛
燥湿止带
风寒湿痹、寒湿带下证。
消肿排脓
疮疡肿痛
细辛
辛温、小毒归肺、肾经
发散风寒
阳虚外感之恶寒发热、无汗、脉沉
1 - 3 克
有毒性【单用量不过1 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手少阴引经药
祛风止痛
头痛、牙痛、痹痛
温肺化饮
肺寒咳嗽、痰多清稀
香茹
辛、微温。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
夏季外感风寒、暑湿,发热、恶寒、头痛、无汗、
3 -10
克
和中化湿
腹痛吐泻
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
藁本
温,辛。归膀胱经
发表散寒
外感风寒的头痛
3-10
克
巅顶头痛之要药
祛风胜湿
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痛、肢节痛等
止痛
风寒所致的头疼、巅顶剧痛、痛连齿颊及偏头痛
生姜
辛、微温。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
3 -
1 0
克
温中止呕
胃寒呕吐
温肺止咳
风寒客肺的咳嗽
姜皮
辛、凉。归肺、脾经
和脾行水
水肿
3-10
克
苍 耳
子
温,辛、苦。归肺经
通鼻窍,
鼻渊,头痛、不闻香臭、时流浊涕等
3 -
1 0
克
祛风湿,止痛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等证
辛荑
温,辛。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鼻渊头痛、鼻塞、香臭不闻流涕等
3-10
克
葱白
温,辛。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
感冒风寒轻证
3 -
1 0
克
散寒通阳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腹泻厥冷、脉微
解毒散结
疮疡疔毒
胡荽
温,辛。归肺经
发汗透疹
麻疹初期,透疹不畅
3 - 6 克
表3】辛凉解表药材:
药名
性味归经
功 效
适 应 证
用 量
备 注
薄荷
辛、凉。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微恶寒者
3 -10
克
不宜久煎
清利头目
风热上攻所至目赤头痛
清利咽喉
咽喉肿痛
透发疹毒
麻疹初起、风热外束肌表而疹发不畅
疏肝理气
肝郁气滞之胸闷胁肋胀痛
蝉蜕
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风热头疼等
3-10
克
孕妇慎服
透疹止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