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docx

发布:2025-04-07约3.9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高质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依据《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文件,结合水资源利用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通过实行全社会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环境,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提出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节水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建设目标

按照《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逐步将重点用水企业、公共机构、小区建设成节水型载体,力争2025年底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1.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把水资源作为城镇规划建设、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依据。健全规划期及年度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管控指标体系,探索开展水预算管理工作。分行业确定节水指标,分区确定节水目标,各区将节水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管控措施,落实具体行业和用水单元,加强监测监管,确保目标实现。合理确定灌溉规模,引导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强化用水定额标准在相关规划编制、节水评价、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管理等方面的约束作用。

2.严格重点用水过程管理。按照“应装尽装、应测尽测”的要求,地表水灌区万亩以上的渠首取水计量实现全覆盖、5万亩以上的渠首取水实现在线计量,井灌区全面实行“以电折水”计量科学划定水资源管理分区,强化水资源管理。落实用水统计管理要求,全面加强对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环境补水等用水量的统计管理。督促重点用水单位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制度和工作机制。

(二)推进农业农村节水增效

1.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大力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同时,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因地制宜加快推广农业用水优化配置技术、高效输配水技术、田间灌水技术、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技术、降水和回归水利用技术、非常规水利用技术等,推进农业节水规模化发展。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打造一批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新型生态灌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和滴灌。完成大型灌区和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完成改造提升30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建设任务。

2.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加快实施农村供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推行农村供水“一户一表”建设,积极推进便捷和信息化管理。因地制宜推动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广“生物+生态”等易维护、低成本、低能耗污水处理技术,继续推进农村厕所改革,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三)推动工业节水减排

1.实施工业节水改造。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节水技术,在高耗水行业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改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大耗水工业用水户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及水效对标,超过取水定额标准的企业限期实施节水改造。

2.严控高耗水项目建设。加快推动高耗水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升级。重点地区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项目。尚未开工的拟建高耗水项目开展重新评估,属于落后产能的已建高耗水项目坚决淘汰。加快推进企业废水深度循环利用,推动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升级,不断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坚持将再生水作为工业园区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制度,推进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

(四)促进城镇生活节水降损

1.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开展节水型城市评价工作,巩固提升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效,推动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持续扩大城镇公共管网非居民用水户计划用水管理范围,将用水定额作为计划用水下达主要依据,严格执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适时提高水价阶梯标准。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建设,科学设置滞水渗水设施,提高雨水资源就地消纳利用水平。严格限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从严控制特种行业用水定额,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

2.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加快对材质落后或受损失修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完善市政、绿化、消防、环卫等用水计量体系。推动供水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对供水设施运行状态和水量、水压、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精准识别管网漏损点位,进行管网压力区域智能调节,逐步提高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3.加快节水器具普及、推广、更新。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器具普及更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