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模拟试卷1.docx

发布:2025-01-18约1.92万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模拟试卷1

单选题(共60题,共60分)

(1.)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依据是()。

A.纳税人能否确定

B.纳税环节能否确定

C.税负能否转嫁(江南博哥)

D.计税依据能否确定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税收概述。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为标准可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参见教材P76。

(2.)“十四五”时期,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政府投资()作用。

A.撬动

B.主导

C.引导

D.辅助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3.)“十四五”时期,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A.2025

B.2030

C.2035

D.2050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4.)“十四五”时期,实现基本()全国统筹。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工伤保险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5.)()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

A.国务院

B.国家主席

C.人大代表

D.国家出资企业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有资产管理。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

(6.)政府征税要使不同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此为税收设计原则中的()。

A.财政原则

B.公平原则

C.效率原则

D.适度原则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税收概述。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不同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参见教材P76。

(7.)下列属于构建有效协调的宏观调控新机制的目标任务的是()。

A.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B.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

C.国际收支平衡

D.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宏观调控。选项A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选项C、D属于宏观调控目标。

(8.)()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国民生产净值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参见教材P19。

(9.)作为判断国民经济变化的重要先行指标的是()。

A.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情况

B.存货投资变动情况

C.净投资变动情况

D.总投资变动情况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投资的含义及分类。存货投资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变化与整个经济周期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将存货投资变动情况作为判断国民经济运行变化的重要先行指标。

(10.)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国土安全。这体现了“双评价”的()原则。

A.底线约束

B.问题导向

C.简便实用

D.因地制宜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双评价的意义、作用、原则。底线约束: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国土安全。

(11.)根据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安全韧性的是()。

A.结合市域生态网络,完善蓝绿开敞空间系统,为市民创造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B.以协同融合.安全韧性为导向,结合空间格局优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形成各类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复合化.绿色化.智能化布局

C.确定重要交通.能源.市政.防灾等基础设施用地控制范围

D.预留一定应急用地和大型危险品存储用地,科学划定安全防护和缓冲空间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安全韧性:(1)以协同融合、安全韧性为导向,结合空间格局优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形成各类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复合化、绿色化、智能化布局。(2)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确定主要灾害类型的防灾减灾目标和设防标准,划示灾害风险区。(3)以社区生活圈为基础构建城市健康安全单元,完善应急空间网络。(4)预留一定应急用地和大型危险品存储用地,科学划定安全防护和缓冲空间。(5)确定重要交通、能源、市政、防灾等基础设施用地控制范围,划定中心城区重要基础设施的黄线,与生态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