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与面料对于穿着的功效性工效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服装与面料
摘要:被称为人的“第二肌肤”的服装,人们对其使用价值、服装机能、服装舒适性问题一直是服装领域研究、开发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服装,舒适性,生理机能,心理机能
服装的舒适性能是指服装这种客观物质在生产、选择、穿着过程中,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从而产生舒适感觉的特性。服装已有数万年的历史,最初只是遮体御寒、适应环境的用品。现代生活中,服装已不再是简单的穿着物品,而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的舒适性能和安全卫生等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服装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之一,人们在服装行为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服装款式造型功能、服装色彩情感以及图案题材语言、材料舒适性等通过人们的视觉、感觉所产生的美的、愉悦的心理感受,即服装的舒适性感受是形成服装舒适性重要的组成因素,也是服装美的实质。人们对舒适性的理解会因感受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本文所论述的服装舒适性,是指服装与人体、人体与环境相和谐的关系的客观衡量,即服装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综合作用的客观效果。服装的舒适性就服装客体因素来说与面料性能、服装色彩、款式风格、生态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
就人体、服装、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生理、心理及物理等客观与主观因素角度,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分别予以论述[1]。
1生理机能因素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
1.1服装材料性能的影响
服装生理上的舒适性首先受服装材料本身固有的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
1.1.1吸湿性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人体皮肤越舒适、干爽,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人不会有闷热感。服装材料中,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团。化学纤维中,人造纤维比合成纤维好。涤盖棉(内层为棉,外层为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材料的吸湿性。近年来高吸湿性纤维、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织物的吸湿性,从而提高了服装的舒适性。
1.1.2保暖性服装材料的保暖性是指材料阻止空气通过的能力,也就是阻止材料两面空气热交换的能力。冬装(包括严寒地区穿的服装)要有较强的保暖性,以防止人体被冻伤。服装材料的保暖性取决于纤维、纱线的结构,面料的厚度、疏密等,也就是取决于它们所含静止(不能流动的)空气的多少。例如:棉纤维有中腔,其中含有较多的静止空气;而羊毛纤维外面有较多的鳞片层,在鳞片层和皮质层之间含有较多的静止空气;腈纶纤维卷曲,富含静止空气;以及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多孔棉,都是通过增加含气性来提高保暖性的,因此它们都有较好的保暖性。
1.1.3透气性透气性是指气体透过织物的能力。因为人体皮肤每时每刻在进行呼吸,和外界进行气体的交换,时刻都有皮屑脱落、汗脂排出。从卫生学角度来说,服装材料的透气性,有利于面料内外气体的交换,有利于人体皮肤的新陈代谢。
1.1.4柔软、光滑度柔软、光滑度是指服装面料对人体皮肤的触觉舒适性。面料越柔软光滑,人体感觉越舒适。尤其是内衣、睡衣以及其他紧贴肌肤的服装,柔软感是非常重要的。织物的柔软度与纤维品种、纱线的捻度、织物的组织和后整理等都有关系。如棉、丝天然织物,纱线的捻度越小,织物的组织越疏松,织物也就越柔软。经过起毛(绒)整理和柔软整理的织物也都较柔软。纤维刚性强,纱线捻度过大等都会使服装材料表面粗糙不光滑,容易造成皮肤的刺痒感,服装舒适性就降低。
1.1.5伸缩性织物受外力作用后被拉伸,去除外力后能够恢复到原状态的能力称为伸缩性。服用织物应该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以有利于人体的基本活动。为了提高伸缩性,运动装、内衣等多采用氨纶弹力织物。氨纶在织物中大多是以包芯纱的形式出现的。利用特殊方式制成的化纤高弹织物也具有较好的伸缩性,使服装具有最佳的人体舒适弹性。
1.1.6化学性能因素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相比,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较大。不同的纤维纺成纱线,织成织物后,还需经一定的后处理及服装加工后才能到消费者手里,其间要使用一定的化学物质,经过染色、印花、后整理等过程。这些化学物质中有些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服装材料应尽量选择天然纤维材料,特别是“绿色”纺织产品(如天然彩棉,不需染色,从而避免与化学染料的接触;罗布麻是绿色卫生保健的天然纤维材料),尽量选择不含或较少含化学物质和较少经过化学整理的材料。有时人体排泄出的汗液与染料作用,也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使服装的舒适性降低。
1.2人体生理机能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
孤立地谈论服装的舒适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脱离现实的客观性的。服装是与人体发生作用的,人体着装后,一般在热适中的条件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