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doc

发布:2017-06-09约1.35万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批准决定。特别是2011 年2 月2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法》。以2001 年昆曲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 护工作,在近10 多年来,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近年来,中国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学术团 体及社会各方面在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形 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方面,做了许多 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 六个方面: (一)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建设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加快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立法进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是当前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 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云南、贵州、福建、广西等省区颁布了关 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条例,宁夏、江苏也制定了保护民 间美术和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1997年5 月20日,国务院颁 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 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确定传统工艺美术 的保护标准,“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 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 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国家 制定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标准,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建 立评定机构,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是妥善保护已处于 濒危失传状态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1998 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做了大量的立法 调研工作,并于2003 年11 月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 部法律草案主要涉及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民族民间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相关的精神权利、经济权利等方面问题,明 确规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国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法律地位, 从而为处于濒危状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为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本 精神,进一步与国际接轨,2004 年8 月全国人大把法律草案的 名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列入全 国人大立法规划。2007年,国务院法制办和文化部专门赴云南、 福建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做专题调研,为制定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行论证。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核通过, 2010 年 8 月 23 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 常委会审议。2011 年 2 月25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 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 6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产生 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5 年 3 月 26 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重要意义,确定了工作目标和指导方针,要求建立国家 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 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05 年12 月 22 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通知》,确定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 标,要求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形成完善的文化遗产 保护体系,使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并要求积极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务院 办公厅颁发的《意见》和国务院颁发的《通知》的贯彻落实,提 高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的进程。 近年来,文化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 理办法》(2007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08 年)等一系列规章文件。 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 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我国已有云南、贵州、福建、广 西、江苏、浙江、宁夏等10 多个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分别 审议通过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标志着当地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新阶段。 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和政策措施,不仅为加强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进一步推 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的进程。 (二)“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成就 被誉为“中国文化长城”的“中国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