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酸催化剂与催化裂解.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固体酸催化剂与催化裂解 左表中E+表示形成正碳离子所需的能量,E+值越大,说明形成正碳离子所需的能量越多,即形成的正碳离子越不稳定。 烷基有吸引正电荷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带正电荷的碳原子周围分布的烷基越多,碳原子上正电荷受到的分散作用越强,因此越稳定。 (3)正碳离子的稳定性 不同结构的正碳离子活性不同。 正碳离子的稳定性顺序: 叔正碳离子 仲正碳离子 伯正碳离子 甲基正离子 (4)正碳离子的反应 1)异构反应:氢转移造成的双键异构,以及氢转移与烷基转移同时发生造成的骨架异构。 双键异构: 骨架异构: 2)聚合与裂解: 正碳离子与烯烃的加成: 正碳离子的裂解按?断裂规则: 生成的伯碳正离子重排为仲碳正离子: 仲碳正离子继续按?断裂规则裂解,最终得到丙烯: 丙烯产率高是催化裂解的特征。 3)烷基化与脱烷基反应: 一对可逆过程。在工业条件下,只发生芳烃脱烷基,而不发生烷基化。 (5)纯烃的裂解 1)链烷烃裂解 链长对裂解的影响:链长增加,裂解越容易。 分支链长对裂解的影响:烃的结构不同,裂解性能不同。一般情况下,容易形成正碳离子的结构较易裂解。 裂解的机理:以正碳离子的反应为基础。 裂解过程中的速控步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是正碳离子的形成;其二是正碳离子的演化。 石蜡烃在酸中心上裂解机理: 经典机理(机理A):适用于较低的反应温度、较高的烃分压和高的转化率。RH是原料烃,R+是较小的经典正碳离子,来自于杂质烯烃和质子的加成。 RH + R1+ → R+ + R1H 速控步骤 R+ → 烯 + R2+ 单分子机理(机理B):经过一个五配位正碳离子中间物: 根据主要饱和烃产物的种类可以区分是哪种机理。 H转移 ?断裂 * 典型过程:由于规模巨大和产品的重要性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化学工业过程,如催化裂解、催化重整、选择氧化等。 一、固体酸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与催化剂酸性质密切相关的催化反应:裂解、异构化、烷基化、聚合、水和、水解等反应。 1.1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测定 1、酸碱的定义 (1)Br?nsted酸碱: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称为Br?nsted酸(B酸)或质子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Br?nsted碱(B碱)。 NH3 + H3O+ ? NH4+ + OH- 正反应: H3O+ 是B酸, NH3是B碱; 逆反应: NH4+ 是B酸,OH-是B碱。 共轭酸碱对BH+-B:BH+ ? B + H+ (2)Lewis酸碱: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Lewis酸(L酸);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称为Lewis碱(L碱)。 BF3 + NH3 → BF3?NH3 BF3:L酸; NH3:L碱; BF3?NH3:酸碱络合物-L酸和L碱形成的产物。 2、酸性质的测定 (1)酸类型:B酸或L酸?可以通过光谱、色谱或化学方法区分。 HZSM-5-773 K 吡啶-HZEM-5-773 K 吡啶-HZEM-5-1073 K 红外特征吸收峰 吡啶吸附在B酸形成吡啶离子:1540 cm-1; 吡啶吸附在L酸形成配位络合物:1447 - 1460 cm-1。 (2)酸强度:表示酸与碱相互作用的强弱,是一个相对量。 测量方法:碱性气体从固体酸脱附的活化能/脱附温度; 碱性指示剂。 H0函数:利用Hammett指示剂测定B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将B碱转化为共轭酸的能力或者L酸接受电子对的能力/与L碱形成络合物的能力中表征这种能力的物理量。测定酸强度的指示剂本身一般是碱:二甲基黄 + 酸性位 ? 二甲基黄-酸性位 黄色(碱型色) 红色(酸型色) 质子酸强度:BH+ ? B + H+ 定义 则 H0 pKa:指示剂显碱色 H0 pKa:指示剂显酸色 在一系列指示剂中,可以找到一个指示剂(pKa = ?),其碱型色不能被酸催化剂改变;而下一个指示剂(pKa = ?),其碱型色被催化剂变成了酸型色,则催化剂的H0: ? H0 = ?。 100%H2SO4:H0 = -11.9 超强酸:H0 = -12的酸,如:FSO3H?SbF3(H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