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药制造业论文: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分析
摘要:医药制造业关乎国民生计、百姓安危,对医药制造业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产业环境对产业的发展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产业环境的角度,通过人口、经济、政策、短期冲击等因素对国内医药制造业进行分析,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 产业环境 金融危机
2009年开始,我国新医改方案正式推出,其中医保覆盖范围扩大、药品定价改革等条目
一、人口因素
(一)人口结构
从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人口老龄化是医药行业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比2000年增长了24%,占全国总人口的8.3%。并且在过去的8年之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比例是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不仅有利于针对老年疾病的药物产销量的增长,而且随着时下健康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保健药品也顺势兴起,市场的细分也将为
(二)人类疾病谱中非传染性疾病比重
人类疾病谱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比重增加,这些疾病一般都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给药,而且治疗难度较大,对药物的要求较高。2000到2008年,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呈显著上升趋势,从49.17%增加到的61.23%,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一)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会影响医药制造业的上游行业,进而通过影响成本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粮食、化工原料、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的价格波动会传导到医药业。2006年以来,中药材原料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对中成药这个细分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导致中成药的效益增长远落后于产值的增长。2008年11月中药材价格回落,则减轻了中成药的成本压力。2000年至2008年,我国的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近三倍(不扣除价格因素),由人均361.88元增长到人均915.00 元。人均卫生费用在人均gdp中占比在波动中略有下降,从2000年的4.6%下降到4.04%。
中央政府对医药卫生的资金投入是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新医改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水平,也为扩大医药制造业的产值、增强行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当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在财政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持续向医药卫生事业给予资金支持,表明了政府支持医改的坚定决心,也为医药行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关税政策
我国的医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出口,特别是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的国外需求很大。我国政府通过调节此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来控制医药产品的出口,进而控制其海外需求。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医药产品的出口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转变出口颓势,降低出口医药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出口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提升我国出口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曾多次提高部分医药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退税涉及医药商品共8个章别,而化学原料药是调整范围较大的子行业。7-aca、盐霉素、大观霉素、泰勒霉素以及其他抗菌素受益最大,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5%,而竞争激烈的青霉素等工业却不在调整之列。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药品出口量下滑的趋势,但总的来说,只要国外需求一日不振,形势就一日不会明朗。
医药企业的建立、日常运作和技术创新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而现阶段,我国医药行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仍为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由于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通常不是银行理想的贷款对象。因而制药企业的融资能力明显不强,难以及时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很多企业只能走低技术的道路,依靠大量生产仿制药维持生存。另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不断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实现资金的增值,为解决企业投资和筹资的困难提供了渠道。然而,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完善的风险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使得风投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据《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7》显示,我国的医药保健行业在2004年到2006年期间8.3%、4.3%和2.7%,而投资项目数为7.2%、6.1%和5.0%,排名相当靠后。
(一)医保制度改革
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根据2009年发布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在2009-2011年的三年内,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其中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要求药品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设备、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和监测系统方面达到硬性标准,确保药品食品符合相关法规要求。我国从1998年开始强制实行gmp认证制度,一大批达不到要求的中小型药厂退出了制药行业。然而,由于我国gmp制度只重视制药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