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银行靠中国建行上市大赚1300个亿淘气收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国商业银行靠中国建行上市大赚1300个亿
淘气收集
中国金融企业和国际金融大鳄的差距在哪 在这场次贷风波中,尽管美国的许多财团都遭受了败绩,然而,分散风险的多方位投资战略却让他们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由于美国次级债风波,使得美国除了少数几家像高盛的公司幸免于难之外,很多银行都遭受了到重大的损失。其中有一家银行,叫做美国商业银行(BANK OF AMERICA),他们也遭受巨大的损失,但他们却公开宣称,他们靠中国建行上市大赚1300个亿。《新世纪周刊》4月7日刊登郎咸平的文章说,由于次级债风波,美国很多银行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其中有一家银行,叫做美国商业银行,他们也遭受巨大的损失,但他们却公开宣称,我们承认在次级债风波方面投资错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可是他们从建行上市赚取了1300亿。1300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一个中国百姓都为它付出了100块钱。在中国,建行的网点无处不在,总共有16000个分行。今天就算让美国商业银行或者花旗银行进入中国,就算让他们随意开分行,它有没有可能开16000个?要知道,那要花多少钱,要花多少时间跟经验? 好了,一场有趣的游戏开始了,我们竟然搞改制上市。建行上市,美国商业银行拿到了20%的股权,这意味着,16000个分行都不必开了,为什么?外国银行只要让建行上市,20%的钱就是它的了。就这样,它们透过建行上市赚到了1300个亿。水平高不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国际金融大鳄们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策略,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企业又存在着哪些差距呢?外汇投资基金投资黑石,亏了一半,几个国内的金融机构想抄底入股外国银行,结果底没抄到,自己反而被套进去了。对比下来,我们差多少? 中国正在“贱卖”自己的银行业 2005年09月16日 在中国银行业股改进入高峰期的时候,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售一浪高过一浪。最新的消息是,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已同意出资约30亿美元,购买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0%的股份。根据交易安排,高盛和相关投资者可能出资18亿美元,德国保险商安联出资10亿美元,美国运通将出资2亿-3亿美元。这一交易的目标最终促使工行在2007年赴海外上市。 但我们认为,这一轮银行股权出售浪潮值得警惕。从目前外资收购国内银行的范围来看,已经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根据安邦分析师进行的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8月,中国至少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引入了外国投资者,几乎每家银行出售的股权比例都接近20%。从数量比例上看,外资入股国内股份制银行的比例已达50%;如果算上4家在谈的股份制银行,这一比例高达83%。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40亿美元左右,中国银行则将用10%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现在,工行也即将用10%左右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这个价格是贵还是便宜?从外资角度看,以30亿美元代价来获得中国市场的“入场券”并不便宜,还存在不小的风险。但从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看,几十亿美元的价格则太便宜了。以工行为例,在国内拥有2.2万个网点,控制着中国银行业近20%的资产。入股工行,将给予外国投资者一个极大的共享影响力的机会,让它们可以分享中国金融业潜在的爆炸式增长。 不客气地说,我们正在“出卖”整个银行业。但外资总共花了多少钱?可以说非常之少。拥有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用30亿美元左右,就可以换来10%的股权。这简直会成为世界银行界的历史性事件。 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还在求着把股权卖给别人。今年初,华尔街某银行一支劲头十足的团队飞往中国,考察投资中国四大银行中的两家——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经过一周会谈后,当这个工作小组的领队准备离开北京时,他的电话响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电话另一头是中国建设银行的一位官员,他请这家外国投资银行考虑投资建行。 这种事实,表明中国陷入困境的国有银行渴望在海外上市前,从外国竞争对手那里吸引资金和专业技术,而且这是一种毫无顾忌的渴望。现在,这种渴望正迫使各投资银行改变它们与中国打交道的手法。 为什么我们在出售有影响力的银行股权时,会变得如此被动?因为外资入股没有竞争者,我们自己的政策为外资保留了巨大的讨价还价的空间。中国有实力的企业有很多,但都被政策排除在外,不能参与其中。既然外资只有少数几家,外资们用着同样的语言在说话,自然他们成了被求者。中国银行业的股权交易,正演变为求人,变成为送股票人家还不要的局面。但如果我们能够引入国内企业,那将有可能加大国有银行的股权竞争,从而提高股权的溢价。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银行目前的上市改革,在策略上是大错特错了。 如果我们再从银行的盈利情况上看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