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pdf

发布:2025-04-03约7.5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发展

浅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和

应对策略

杜 渐

一、前言值差距、自我心理控制和组织无效等引发;第二类研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高校人才成果认为教师在职业倦怠状态下呈现情感衰竭、去人性

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主力军。然而,受社会、化、低成就感、低教学效能感的特征;第三类研究成果

学校和个人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主要是国内学者根据中国高校实际情况,从评价考核机

怠现象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师资队伍的制、政策体制、人际交互等方面开展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建设。因此,探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以及产的尝试。

生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解决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

策略,对于有效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高校在新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

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履行历史责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认为传授知识是简

单的重复劳动,枯燥无味,对教学工作没有兴趣;缺乏

二、理论综述职业责任感,不做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对于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来自学生的负面反馈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甚至产生了

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逃离高校教师岗位的念头等。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最早由Freudenberger职业倦怠有以下特征:一是情感衰竭。高校青年教师对

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热情,缺少干劲,但却总是感觉处于

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aslach等人把对非常疲惫的状态;二是去人格化。高校青年教师不能适

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应学校及其管理制度,和学生、同事保持较大距离,没

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Freudenberger认为,职业倦怠是有亲近感和信任感,对工作对象冷漠忽视,无法融入校

指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园环境;三是职业彷徨。因编制、职称、科研竞争和评

间过长,并且自身的个人需要被无视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审产生焦虑甚至挫败感,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

状态,也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己,工作动力和能力不断下降,对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感

的结果。Freudenberger认为,职业倦怠具体可表现为情到机遇渺茫,甚至提出辞职申请。

绪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是一种心理

与行为均表现出倦怠的综合症状。职业倦怠概念提出以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而且由(一)社会因素

于教师群体的特性,其职业倦怠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首先,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对高校青年教师形成

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总结来看,教师压力。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

群体职业倦怠研究成果表现在三个领域:第一类研究成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但大多数高校青

果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由身体透支、情绪耗竭、社会期望年教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110环渤海经济瞭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