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练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醉翁亭记》练习
1.第一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____句。这段文字的写景部分有一定的顺序。作者首先写? ,其次写?? ,最后写???? 。 写景的角度有_____、_____。
2.第一段景物描写,总写___和____,是为了引出下文对_____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___。
3.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 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_____ _____。“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
6.醉翁亭的建造者是??? ,命名者是???? 。
7.用“//”给第一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答:?????
8.“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作者在这里无疑而问,有什么作用?答:???
9.课文第二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意思是?????? 。10.“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答:?????????
11.有一写作方法的常用语就出在第二自然段,它的原话是“前者呼,后者应”,即我们现在常说的“??? ”。
12.第二段先写“???? ”之景,再写“????”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
13.文章第二段写了哪几方面的景色?答:??????
14.第二段三句话的结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15.对第二段段意概括正确的是(?????? )?A.写出山间朝暮的景色。?????? ?B.写出山间四季的不同景色。?C.写出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D.写出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及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16.第二段与上文中“??????”?句相呼应。
17.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18.“若夫”在这里的意思是?????? 。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18.“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写景上有两点相同:一是??? ;二是???????。
20.“???? ”写的是春花的幽香,请你另外写出古诗中带“花”字的诗句:(或也可这样问: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句。)
21.文中能表明第三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
22.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
2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 。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是 ??字。
24.对第三自然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25.“伛偻提携”、“苍颜白发”是运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26.文中有一短语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意思相同,请写出这一短语???? ?????
27.第三段和前文“饮少辄醉”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与前文“而年又最高”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
28.文章二三两哪一段更像风景画,哪一段更像风俗画?分别寄托了太守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29.对第三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30.第三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3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醉应有两层含义,应怎样理解。答:???????
32.“太守醉也”句中“醉”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醉”?答:???
33.第四段承接上文的词语是????,表示?????,接着写出了???????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34.文章用两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两句是????
35.“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思是??????
36.作者含蓄地答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