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

发布:2017-08-28约3.9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为了使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高校密切配合,加大了对贫困生的助学资助工作,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等事件的发生,反映出了个别贫困大学生心理不良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吃过更多的苦,受过更多的磨难,他们的心理状况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奋发向上、立志成材、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独立、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等特点。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其消极的一方面,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上的自卑与依赖。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生活犯愁,每月的生活费来之不易,花一分钱都得考虑再三,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学生形成巨大的反差。面对这种反差,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是巨大的,使他们心理产生不平衡,感到自己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使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形成自卑自贱心理。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自己没有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有的学生自己不愿付出努力,指望社会、学校和他人的资助,将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2.情绪上的消极与偏执。由于自卑和悲观,贫困大学生思想上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看待事物带着悲调、带着偏见,慢慢地形成偏激偏执的性格: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固执,言语犀利,思想上走极端,在对待问题上表现偏狭;常常抱怨不公,愤恨不已。还有的学生由于其深刻的贫困差距体验,加之又看到生活现实中一些不正之风,就用放大镜来看待社会中的消极面,进而对社会失望、怀疑。 3.性格上的敏感与多疑。长期的自卑与压抑容易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同学之间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们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的挫折。 4.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有些贫困大学生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总觉得矮人半截。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渐渐地在别人眼里贫困生总是有些沉默和孤僻。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平等交往的,过度地被人特殊对待,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这往往造成他们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5.行为上的自我放弃。部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冲突长期得不到改善,随着生活的积累,他们会采取偏于某一方向的心态和行为。有些人干脆就放弃了努力,自暴自弃,不求上进,不思学业,甚至还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惯。 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首先,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中学时,同学们之间的经济条件差别不大,而进入大学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与来自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有了天壤之别。家庭经济实力强的学生穿名牌、进饭店,出手大方,交友广泛;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却交不起学费,甚至无法负担在校日常生活的花费。相比之下,贫困大学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况且,贫困大学生往往被家庭寄予厚望,肩负着改变整个家庭经济状况的使命,这些压力极易导致学生抑郁甚至绝望等严重心理疾病。其次,家庭的文化生活背景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他们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而其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等,相对于现代化社会所要求的积极进取、乐观开放和善于合作等素质来说显得很落后。贫困大学生遭遇这些冲突,易于心理过度敏感,与别人相处不融洽,造成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困 难。再者,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也造成了贫困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贫困家庭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素质较低,他们的不良心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引导教育着子女,甚至粗暴干预子女的自由和选择,必然对子女早年的人格发展形成扭曲。有许多心理障碍严重的贫困大学生在回顾当年的生活时都谈到了父母对他们童年心理的消极影响。 2.大学校园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从贫困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城市,文化、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文化环境的变化。中学校园文化活动较单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