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年儿童绘画创作引导与升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谈少年儿童绘画创作引导与升华
提到少年儿童绘画,我们一般统称为儿童画。由于少年儿童生长阶段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决定了其观察事物、认识世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但向往美好、追求幸福、憧憬未来是少年儿童绘画永恒的主题。我的爸爸、妈妈还有我的爷爷、奶奶,我和我的小朋友,我的漂亮服饰以及我家附近的小河、小树、小动物等这些生活中的人和物构建出了他们心目中广阔而美丽的大世界。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想象,造型随意,单纯直接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了其作品非同一般的特征和特点。
进入21世纪,我国少儿教育已步入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时期。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对青少年儿童崇尚美德、提高艺术素养、开发智力、强化动手、动脑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9世纪,德国著名天才卡尔?威特对美术绘画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深有感触,他说:“孩子能在绘画中学到精益求精的好品质,也在绘画中培养耐心和信心。绘画可以使孩子一生更加富有色彩,使孩子更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并使孩子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我国根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国家教委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相应的少年儿童美术教科书,并纳入了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使美术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少年儿童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审美意识、艺术修养的全面提高。因为发现美、传递美、创造美、塑造美是时代赋予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也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始终追求的目标。纵观当前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事业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由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年美术艺术委员会及陕西美术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学术展’’及中国艺术促进会主办的“PHE国际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大赛’’等诸多赛事凝聚了一大批美术界知名画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他们积极参与了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作品的评审等工作,这些活动很好地为青少年儿童搭建了一个文一个展示才能、抒发情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涌现出不少具有强烈民族特色、鲜明时代气息以及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新面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
在成绩面前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感到欣慰的同时更要看到少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参赛及获奖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诸多作品的亲切感似乎少了些,反映的生活深度似乎浅了些,儿童质朴的天性在作品中的反映似乎缺了些。究其原因,这与美术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太多注重想象,过多主张自我、过分追求夸张、过度迷恋表现,致使少儿绘画作品出现:内容浮浅化、表现单一化、造型概念化的状况。在片面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作品给人传递的信息是:一想象,二夸张,三表现。这些作品欠缺了对生活的感悟,欠缺了生活的根基。
一、生活是少年儿童绘画创作的源泉
米勒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田园画家,他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耳闻目睹农民劳作的清苦,灵感源泉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情景。他的绘画作品多为描绘农夫的田园生活,优美而自然,宁静而祥和。在《播种者》《晚钟》《拾穗》这些美术史上名垂千古的杰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希望、美好以及生命律动的温馨光景,坚实的构图、幽静而柔和的色彩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真诚和执著。
我国著名的连环画画家贺友直先生在创作《山乡巨变》的过程中,曾两度深入山乡农村实地写生、体验生活,通过对地域地貌、环境特征以及人物个性淋漓尽致的发掘、刻画,作品不仅完美地体现了文学著作所传达的内容,使读者感受到了山乡清新爽朗的气息和山乡人民勤劳质朴、爱憎分明的品格,还给人留下了无限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作品不只是对生活的照搬与描摹,还是艺术家对生活理解后的再创造,是对生活更真实的反映。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除了要有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外还需要有作者对生活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及艺术加工过程。也就是说,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反思后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及情感的体现。脱离生活的少儿绘画创作一定是空洞乏味的,过分追求想象与自我的教学观念一定会阻碍少年儿童对生活情感的培养,没有生活的根基,其作品就不会有生命力。
我们提倡通过少年儿童绘画作品创作的过程,促使他们深入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在生活中寻求作品的养分;提倡通过观察写生,通过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将他们的情感注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用心去体会、用情去交流、用脑去创作。丰富的生活内容会使少儿绘画创作更具感染力、更具真实感、更具内在美。在对生活的感悟中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同时,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在教学中发现,少儿往往有比成人更具观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