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与实践..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与实践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简介: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建筑业节能减排、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进行重大产业创新的必经之路。开展新型建筑工业化跨高校、跨学科、跨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协同创新,将支撑和引领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东南大学牵头成立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在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集聚了一批知名高校、行业企业,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对资源进行了合理规划、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合理策划、对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未来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1、新型建筑工业化基本内涵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运行智能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可解释为:设计标准化,要求设计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构配件设计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构件部品化,采用装配式结构,预先在工厂生产出各种构配件运到工地进行装配,各种构配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预制和工具式钢模板现浇相结合,发展构配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预制装配程度;建筑材料节约化,积极发展经济适用的新型材料,重视就地取材,利用工业废料,节约能源,降低费用;施工机械化,这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即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管理信息化,运用创新的计算机信息化手段,从设计、制作到施工现场安装,全过程实行科学化组织管理,这是新型建筑工业化重要保证;运行智能化,通过集成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技术和感知世界的物联网技术,动态监控建筑的运行状况,为人民提供智慧型的管理模式,这是工业化建筑得以持久健康运行的重要提升。通过上述工业化方式,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建筑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大问题。图1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示意图2、传统建筑业的不足与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优势(1)传统建筑业的不足建筑业为例,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中国建筑业多年来完成了一系列设计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年均完成超过二十亿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当今世界的建筑大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要提高到2020年的60%左右,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各类工程建设数量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较高水平。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均要求要在有限时间的完成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其保质保量的建成涉及民生和国家安全。同时,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1年中国承包商在国际市场的营业额达到571亿美元,“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图2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图3 建筑业拥有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但是,建筑业的能耗一直占据国内各个行业能耗的第一位。仅建筑耗用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砖瓦砂石等几项材料的生产耗能就达1.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产量的13%。目前,建筑业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所占比重较大,耗用了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的50%以上,消耗了可利用能源的50%左右。由于大量的“手工”操作模式存在,导致施工现场污染(如扬尘、噪声、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占到了各种污染总和的34%,并排放出了相当于居民活动垃圾40%的建筑垃圾。传统的建筑生产模式带来的高消耗和高污染无法避免,只有通过变革性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方能改善环境,为城市防治污染贡献力量。新型建筑工业化突破手工模式的限制,通过工厂化的预制装配技术最大化降低施工现场的灰尘、噪音、废气和废水排放等,能够最大限度改善民生。图4 传统建筑业存在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传统的建筑行业工作、生活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危险、劳动者的职业尊严受到漠视,导致80、90后的年轻一代农民工,不愿从事建筑施工工种。2011年全国建筑专业技术工人日工资大幅上涨,普遍涨幅约20%,江苏、上海和浙江等地工人日工资高达300~500元。最近全国各地建筑工程均出现了技术工人紧缺,对以往施工现场相对劳动力密集的传统建造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