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南京儿童医院pp模板PPT.ppt

发布:2018-01-25约小于1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生儿颅内出血 李丽 定义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于缺氧及产伤或医源性损伤所致的一种脑损伤疾病,早产儿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和死亡原因,预后较差 病因和发病机制 缺氧 酸中毒→毛细血管通透性↑ 产伤 医源性 早产儿 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 母亲因素 其他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胎头所受压力过大 局部压力不均 头颅短时间内变形过速 大脑镰、小脑幕撕裂而致硬脑膜下出血 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产伤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和体征 意识改变:易激惹、过度兴奋或抑制如表情淡漠、 嗜睡、昏迷 眼征:凝视、斜视、上翻、眼震颤 颅内压增高表现: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 呼吸改变: 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 肌张力改变:早期增高,以后减低 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差 其他:无法解释的黄疸和贫血 临床表现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多见于早产儿,多在3天内发病 --根据头颅CT图像分为4级 Ⅰ级 脑室管膜下出血 Ⅱ级 脑室内出血,无脑室扩大 Ⅲ级 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Ⅳ级 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临床表现 小脑出血 --多见于胎龄32周、体重1500g的早产儿或有产伤史的足月儿 --常合并肺透明膜病、肺出血,临床症状不典型 --多有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临床表现 脑实质出血 --小静脉栓塞、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所致 --脑干出血有脑干症状,前囟张力不高 --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精神发育迟缓 --出血部位可液化形成囊肿,与脑室相通形成 脑穿通性囊肿 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 头颅B超 颅脑中心部位出血的特异性诊断手段 CT、MRI 蛛网膜下腔、后颅窝、硬膜外出血 脑脊液检查 镜下可见红细胞、蛋白升高,糖含量 降低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B E C D A 止血 镇静、止痉 降低颅内压 外科处理 应用脑c代谢激活剂 预后 主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及其他围生期因素有关 出血量少者大多可痊愈,出血量多者预后差 幸存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