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滨海稻区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辽宁滨海稻区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摘要 以辽宁滨海稻区高产水稻盐粳933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分析了氮素运筹对辽宁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水平下,增加基蘖肥,可提高有效穗数来获得高产;对于中、低氮水平,采用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及千粒重,从而获得高产。从不同的施氮比例来看,当基蘖肥∶穗粒肥为8∶2时,高氮水平下水稻产量达最高,主要以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获得高产;当基蘖肥∶穗粒肥为6∶4时,中氮水平下水稻产量较高,原因在于获得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不难看出前氮后移适合低氮水平。随施氮量提高总吸氮量增加,而氮素回收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适当降低施氮水平,提高穗粒肥比例,可以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氮素利用率。
关键词 水稻;氮素运筹;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率;滨海稻区;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S511;S1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022-03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证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较多,氮素是众多因素中的重要因子之一[1-3],一般来说氮素的施用量以及基蘖肥、穗肥的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稻的生产造成影响[4-6]。近年来,农民为了实现更高的产量水平,在水稻生产中过量施入氮肥,不仅浪费了肥料资源,增加了水稻生产中的成本,还降低了氮素的利用效率,且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7-9]。因此,深入研究氮素施入量及施入方式对水稻产量提高及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辽宁滨海稻区高产水稻盐粳933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氮素运筹对辽宁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旨在揭示辽宁滨海稻区水稻品种适宜的氮肥施入量和施入比例,形成可量化的氮肥高效运筹技术,以期为水稻高产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大洼县盐碱地利用研究所的试验基地上。土壤类型为滨海盐渍型水稻土,偏碱性(pH值为7.42)。0~15 cm的耕层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机质为17.53 g/kg、全氮1.02 g/kg、碱解氮83.44 mg/kg、速效磷15.66 mg/kg、速效钾197.33 mg/kg、全盐1.51 g/kg。供试水稻品种为辽宁滨海稻区盐粳933。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的氮肥(纯N)水平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195 kg/hm2、240 kg/hm2、28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8∶2、7∶3、6∶4,此外,还设置了不施氮肥(0 kg/hm2)的处理作为对照(CK)。磷肥(P2O5 105 kg/hm2)、钾肥(K2O 45.0 kg/hm2),其中磷肥作为基肥施用,钾肥作为基肥、一次蘖肥(7∶3)施用。育秧的方式可采用隔离层旱育秧技术,播种时间选择在4月17日,播种量约为200 g/m2。行穴距30.0 cm×16.5 cm,每穴以4~5株为宜,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72 m2(20.0 m×3.6 m)。CK水耙地后、移栽前采用塑料波纹板分隔,其他处理机械移栽后采用塑料波纹板分隔。灌溉、病虫害防治及田间管理按常规大田进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茎蘖动态:每小区定植10穴,从水稻分蘖开始至孕穗期每隔7 d调查1次茎蘖数。
干物质积累:分别在水稻处于齐穗期和成熟期时,选择在每个小区选择有代表性的6穴水稻植株,连根全部拔起,去掉根部。分别对茎鞘、叶片、穗进行烘干称重。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水稻进入成熟期后,在每个小区选择5穴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室内考种,对每穴内的平均有效穗数、株高、穗长等性状进行测定,收获后脱谷测产。
氮素含量:分别将水稻进入成熟期烘干的叶、茎、穗等进行处理后,测定其中氮素的含量,测量的方法可选择凯氏定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盐粳933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1可知,盐粳933生产中适当地施入氮肥,可以增加其茎蘖数,在移栽后23、37 d,以纯N施入量为240 kg/hm2的处理茎蘖数为最高,其他时期则以施纯N 285 kg/hm2处理占有优势。当纯N的用量为195 kg/hm2的情况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8∶2、7∶3、6∶4的3个处理下最高分蘖临界期都出现在水稻移栽后的44 d,以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的处理茎蘖数最高,达到310万个/hm2。在施纯N 240 kg/hm2处理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的最高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的44 d,最高茎蘖数达最高,为339万个/h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