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康杖子钼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辽宁省朝阳市康杖子钼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探讨
【摘 要】辽宁康杖子钼铁多金属矿床位于东经:119°53′13″~119°54′58″;北纬:41°31′16″~41°32′31″。矿区矿体赋存于蓟县系雾迷山组中部岩段、闪长岩、花岗斑岩及其蚀变接触带中。铁矿为矽卡岩型,钼矿为侵染型-细脉侵染型,矽卡岩型,热液充填型。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旋回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矿区构造、侵入岩土是该类型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
【关键词】多金属 侵染 矽卡岩 热液充填 找矿标志
辽宁康杖子钼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勘查区东距朝阳市市区(直距)45km,行政区划隶属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东大道乡所辖,其地理坐标: 东经:119°53′13″~119°54′58″;北纬:41°31′16″~41°32′31″。矿床,铁(332+333)矿石量4880.40×104t, TFe平均品位26.08%;钼(332+333)金属量10744t,平均品位0.115%;锌(333)金属量132t,平均品位1.50%;铅(333)金属量48t,平均品位0.54%。笔者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已有勘查成果,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与燕辽台褶带辽西台陷两个构造单元的接触过渡部位。受东西向凌源―北票深大断裂与北北东向中三家断裂的共同作用,形成内区北西西、北北东向与两组主要断裂构造。伴随燕山晚期频繁而剧烈的岩浆活动,为钼、铁、铅、银多金属矿液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是辽西地区十分重要的构造、岩浆岩成矿带。
2 矿区地质
康杖子矽卡岩铁、钼矿床集中分布在肖家营子大型钼矿东南部,矿床中心距离2000m。出露地层单一,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建造(Jxw)及第四系(Q4);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复杂;燕山各期侵入岩发育;如图1所示。
2.1地层
本区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蓟县系雾迷山组(Jxw)地层产状稳定,倾向220°~240°,倾角20°~40°,厚度4000m以上。底部与杨庄组,上部与洪水庄组均以平行不整合接触。自下而上可分二个岩段,四个亚段,其间均无明显标志层。
从含矿岩石来看,中部岩段的第二亚段白云岩与燧石条带、微层理、角砾状白云岩组成的互层带,对成矿有利。
2.2构造
矿区位于拉海沟~肖家营子~康杖子北西西向断裂带与干巴井火山口~康杖子沟里北东东向断裂带交汇部。它们构成区内的构造格架,控制了康杖子岩体和金属矿产的展布。尤其北西西向断裂较北东东向断裂发育。其次为北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及次级断裂或裂隙。
区内断裂构造具有以下特点: ①北西西和北北东断裂及其交汇部,控制着岩体(脉)、矿(体)带的产状、形态和空间分布。②钻探控制揭示北西西向断裂带与深部岩体侵入具密切的成生联系。证明构造-岩浆-矿化活动具一致性。③上述断裂和接触构造及其复合部位控制着岩体形态和矿体分布,显示断裂接触构造、岩舌岩枝和主矿体分布的统一性。④推断该区岩浆和矿液的活动均从南东深部向北西浅部运移,集中沉淀于半封闭构造带中,形成斑岩型-接触交代型-裂隙充填型成矿系列。⑤北东向断裂构造为成矿后断裂。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十分强烈,燕山期侵入体地表呈串珠状展布。早期有代明沟石英辉绿岩,肖家营子辉长辉绿岩;中期有三道沟辉石二长岩~正长闪长岩。晚期有肖家营子、康杖子、姜家店沟里闪长岩。
2.3.1 岩体的侵入次序
侵入体由含橄辉长辉绿岩、辉长辉绿岩、中~细粒闪长岩、似斑状细粒闪长岩及其脉岩组成。
(1)辉长辉绿岩和隐伏的中粒闪长岩,接触界线不清,且岩石的矿物,化学成分连续过渡,副矿物亦相似,两者为相变关系。(2)辉长辉绿岩、细粒闪长岩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77和113百万年,前者为早期侵入体,后者为晚期侵入体。(3)康杖子石英闪长岩与肖家营子细粒闪长岩系自身分异或同化混染作用造成成分上的差异。
2.3.2 岩体的形态产状
岩体的核部为早期辉长辉绿岩~中粒闪长岩,面积0.3km2。细粒闪长岩沿其东、南、北三面的边部侵入,呈半环状与前者组成一个整体,平剖面上分别为不规则园形体和筒状体,并以高角度向北东倾斜。不规则环状倾入体面积0.32km2。
2.3.3 岩体形态对矿体的控制
岩体在空间上的变化,对矿体的形态,规模和富集都有直接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1)岩体、岩舌、岩枝联合形成的半环状接触构造圈,为矿液的聚集提供了空间封闭系统,主要矿体均赋存在此范围内。(2)岩体的“S”型接触线,缓部张开或凹陷部位是矿化富集的地段。因而区内矿体普遍具有上陡下缓、上薄下厚、上贫下富的分布规律。(3)岩体各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