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ppt

发布:2018-05-15约2.94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影视艺术概论 主讲:刘远军 讲授方法: 第一章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能够引起美感的形式 艺术创造就是用具体可感的形式比较自由地传达出某种情绪、思想、感受等,是形式技巧对内在精神的呈现 只懂技术,只有形式,而不能传达思想,那是手工劳动 能够用技术形式传达出某种思想情感的人被称为艺术家 二、什么是影视艺术 三、何谓本体 一、照相技术的发展 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的抓片机构,制成了既可便捷地连续拍摄,又可放映的机器。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首次售票放映电影。 保持“记录客观生活”的观点 以“再现生活”为最高目标 反对艺术加工,排斥创作 作为技术的电影的发展: 从技术的角度我们大体可以将之分为无声电影(默片)、有声电影、彩色电影、数码电影等四个时期。 作为媒介的电影的发展: 借助文化复制技术的手段,电影成为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播的有力媒介。在好莱坞的技术与资金的强大攻势与重压下,美国式的 “自由与民主”,法律与犯罪,美国的大国优越感与危机感、“世界警察”形象及其强权霸主意识和美国高智商下的脆弱的自尊心等,都溶解在好莱坞制造的每一部电影中,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了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东西。同样,全球各国的电影也努力将他们自身的文化借助电影传媒传播到全世界其他的角落。 法国导演,世界第一个电影艺术家。 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拍”的技巧,以及多次曝光、叠印、合成等技巧,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表达能力。 260英尺,16分钟,把想象生动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轰动,商业上获得极大成功,确立了故事片的地位。 把舞台艺术引进电影,增进了电影的艺术表现能 力; 使用电影技术讲述故事,创造了影像技术的叙事功能; 把想象性带进电影,使电影技术具有了对精神世界的传达和表 现能力; 拓展了电影对时间和空间的表现范围。 坚持“银幕即舞台”的电影观,强调表演; 坚持在摄影棚中拍摄,布景和道具做出来的,“舞台式的电影时空”; 用手工方式制作影片,现实世界无法真正进入电影。 二、格里菲斯及其他早期导演的贡献 1、视点解放: 打破了线性叙事,创造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手法。 全景——近景——特写镜头,成为后人不断运用的经典叙事手法。开创了好莱坞善恶分明、富于悬念冲突、大团圆结局的情节模式和豪华铺张的巨片风格。 4、最先把摄制组搬到西海岸,促成了好莱坞的形成。 第四节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2、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影视艺术的多重本质使银屏突破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其存在形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 影像世界与现实的关系是复杂的: 虚构类与非虚构类的区别; 重现与创造的区别; …… 影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多种关系。 思考题:电视与电影的文化区别 电视与电影的共同点是很明显的,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几乎全都可以搬用到电视艺术中去,电视文化影响社会的图像方式,就来源于电影的“视觉世界语”(马尔丹语)特性。 媒介优势比较: 电影是一种清晰度比较高的热媒介,而电视则是一种清晰度较低的冷媒介。反映在技术层面上,电影大多用胶片,具有颗粒的细腻性,对色彩的还原度高,声音的高保真高,画面巨大,在对现实的还原与重构上具有巨大的幻真性;电视则多用录像带,颗粒相对粗糙,画面的缩小也影响到其视觉冲击力。 意识形态层面比较: 电影具有相对创作的自由空间,而电视一经产生,就与政府的的意识形态结合得异常紧密,受到意识形态严格的控制。反映在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相对而言,电影受到的限制较少,而电视在题材上就有一定的选择,比说电影中的色情与暴力题材,在电视中就不一定能够允许拍摄或播放。 画面图像层面比较: 在场景表达上,电影侧重于全景式的、大场面的画面,电视则侧重于近景和特写。电视展示的视觉效果比较零碎,在画面上总有“断裂”,,往往存在频繁的切换镜头。电影在长镜头运用上往往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电视往往多用近镜头,更多的是表现人的情感和投入。在色彩表达上,电视的色彩还原度通常只有电影的四分之一,光线反差也远不及电影层次清晰。 审美心理上: 电影是处在影院情境中的窥视,是仪式化的社会行为,而电视则是客厅中的收视,是日常生活的文化代理。 文化本质上归纳: 如果说电影是一场“梦”,那么电视更像是一扇“窗”,电影提供的是超日常经验,电视提供的则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经验。透过电视这扇窗户,我们看到与我们此时或者此地或者此感息息相关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按照阿·A·伯杰的分类,电视最重要的四种类型(纪实性节目,竞赛性节目,说服性节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