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指导书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正态分布
设被测量的真值为,一系列测量值为,则测量列中的随机误差为
=- (2-1)
式中i=1,2,…..n.
正态分布的分布密度 (2-2)
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2-3)
式中-标准差(或均方根误差);
它的数学期望为
(2-4)
它的方差为
(2-5)
(2)算术平均值
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
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为n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必然趋近于真值。
-
——第个测量值,=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
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
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
当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
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
当=,求得的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为零;
当,求得的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为正;其大小为求时的余数。
当,求得的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为负;其大小为求时的亏数。
2)残余误差代数和绝对值应符合:
当n为偶数时,A;
当n为奇数时,
式中A为实际求得的算术平均值末位数的一个单位。
(3)测量的标准差
测量的标准偏差称为标准差,也可以称之为均方根误差。
1、测量列中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式中 —测量次数(应充分大)
—测得值与被测量值的真值之差
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标准差的其他计算法
别捷尔斯法:
三、实验内容:
1.对某一轴径等精度测量8次,得到下表数据,求测量结果。
序号 1
2
3
4
5
6
7
8 24.674
24.675
24.673
24.676
24.671
24.678
24.672
24.674
假定该测量列不存在固定的系统误差,则可按下列步骤求测量结果。
算术平均值
2、求残余误差
3、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
4、判断系统误差
5、求测量列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6、判别粗大误差
7、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8、求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9、写出最后测量结果
四、实验总结
运行编制的程序,分析运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L=[24.674,24.675,24.673,24.676,24.671,24.678,24.672,24.674];
L=[20.42,20.43,20.40,20.43,20.42,20.43,20.39,20.30,20.40,20.43,20.42,20.41,20.39,20.39,20.40]
format short
averageL=mean(L); %计算算术平均值
disp([数据的平均值 averageL=,num2str(averageL)]);
n=length(L);
for k=1:n
vi(k)=L(k)-averageL; %计算残余误差
end
disp([残余误差分别是:,num2str(vi)]);
sumvi=sum(vi(k)); %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可以省略)
if sum(L)==n*averageL
disp(平均值计算正确);
elseif sum(L)n*averageLsumvi0sumvi==sum(L)-n*averageL
disp(平均值计算正确);
elseif sum(L)n*averageLsumvi0sumvi==sum(L)-n*averageL
disp(平均值计算正确);
else
disp(平均值计算不正确);
end
%判断系统误差(已知无误差,省略)
xgm1=std(L); %求测量列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判别粗大误差
for m=1:n
if abs(vi(m))=3*xgm1
disp([第,num2str(m),个数,num2str(L(m)),含有粗大误差]);
L(m)=[];
els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