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几点看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的几点看法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改革很重要的一个话题,把它聚焦在教师教育方面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教师培养还是培训等环节,供给侧都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决定把这个议题作为重要突破口
目前,关于教师供给侧改革,大家关注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培养模式问题,第二是关于教师课程体系问题,第三是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问题,第四是关于国家政策和计划问题。接下来,我想谈谈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想法,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一、关于教师培养模式问题
我国的教师培养模式经历了很大变化,大家的共识是旧的模式已经打破,但新的模式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过去以中师、师专、师范学院为主体的教师培养模式,随着综合性大学的兴起和中师的解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得到大家认可的新模式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而,不少人还在怀念中师,但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毫无疑问,教师培养将会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目前西方已经发展到了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培养阶段
教师教育有两个大问题,是大家集中关注和讨论的,一个是师范精神,另一个是教师的专业性。今年,某中学新招入的教师大多是非师范毕业生,他们或许认为非师范院校的学生与师范院校的学生相比可能更优秀。那师范教育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经过师范教育和没经过师范教育的训练,对于教育过程有没有直接影响?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大家在感受上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专业性不强,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没什么区别。我想,做教育研究的人需要进行相关研究,经过教师训练和未经教师训练的教师经过不同时间之后,他们在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是否有差别
二、关于教师课程体系的问题
当前我们的师范教育没有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来设计,这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没有体现教师教育的专业性。我认为,教师教育有极强的专业性,而且教师教育专业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专业,因为人太复杂了。医生要医治病人,路径相对来说是清晰的,而教师要去教导学生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教育的对象太复杂,同样的表现其内在原因可能完全不一样。心理学、教育学经常说人的大脑是一个黑匣子,因为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但并不是说它没有规律。教育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经验,大量的经验累积也能上升到一种科学的形态。可惜的是,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太落后。现在,随着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与师范大学本身的弱化,教育实习面临经费缺乏等方面的困难,实践环节进一步被弱化,教育学科的教授与一线的交流联系也非常少。从教育方式来说,我们的教育学师范课程设计,应该首先考虑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是什么,然后再倒推设计课程,这个课程才会比较合理
我们把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双翼,第一翼叫职业认同,第二翼叫专业发展。关于职业认同,我们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一位优秀的教师其实就是把普通的教育生活写成了他生命的传奇。每个人在叙写自己生命故事的时候,总会去寻找一个生命的榜样和原型,这是生命发展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像谁一样做教师?像孔子那样做教师,像霍懋征那样做教师……在他们的生命中有这些原型,他就会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做教师,他就渐渐在心中播下了这么一颗种子,去叙写生命的传奇。所以说,职业认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认为,专业发展包括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三个方面,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师范教育过程中要学习的,但这些恰恰还是空白。如果我来开设一门教育学,首先我要做专业阅读。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共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最浅显的一本书。如果一个师范生真的把它读通了,他获得的教育智慧远比学习一些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获得的多。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基本的阅读训练。如果我们在设置师范教育课程时就有阅读的基本训练,我相信未来会不一样。第二,专业写作。写作的问题也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写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写作是最好的思考,真正的思考一定是从写作开始的。我们要求教师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教师教育也是可以要求学生学会教育叙事的
再如教育实习,如果教育实习没有一个学期的基本时间保证,没有一个完整的流程,都是不合格的。现在教师资格证的设计是不合理的,我认为想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须经过教师的训练才能报考,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不经过训练,通过考试就能拿到资格证,简单去考一下知识,背几条教育原理,这种教师证有什么意义呢?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把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提高,没有经过训练就没资格考试,训练是考试的前提。一些中学现在招聘的非师范生入职后会有一年的在校实习期,相当于一种训练过程,但毕竟不是制度化安排。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就必须有制度化安排。第三就是专业交往。专业交往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的。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对一名教师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总而言之,了解教师成长的内在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