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互联网时代迅速传播。本文旨在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产生背景、传播特点、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起源、传播、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网络流行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
1.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网络流行语产生和传播的重要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攀升,截至2023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50亿,覆盖了全球近70%的人口。这一数字的增长,得益于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如5G技术的商用化,使得网络速度更快,延迟更低,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流畅的网络体验。以中国为例,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3.0%。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交流方式,应运而生。
(2)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数量庞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例如,抖音平台上的“锦鲤”一词,在2018年因其独特的寓意和传播方式,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并衍生出“锦鲤保佑”等一系列相关话题。此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促进了信息检索、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为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互联网技术的国际化趋势,使得网络流行语跨越国界,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网民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网络流行语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源自日本的“奥利给”一词,通过互联网传播至全球,成为国际流行语。这种国际化趋势,不仅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也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民提供了共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为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网络流行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1.2社会文化变迁
(1)社会文化的变迁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多个层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截至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6%,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对于新鲜事物和潮流的追逐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例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使用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这些平台上涌现出的网络流行语,如“吃瓜群众”、“杠精”等,不仅反映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也成为了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
(2)社会文化变迁中,个体身份认同的变化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身份认同往往与地域、职业、家庭等因素紧密相关,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空间的扩大,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和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例如,网络流行语“打工人”一词,最初是在社交媒体上由一群普通劳动者自嘲而形成的,后来迅速走红,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标签。这种现象表明,社会文化变迁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个体在集体中的位置和角色,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集体认同的标志,能够迅速传递和强化这种认同感。
(3)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也是网络流行语兴盛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这种文化多元性不仅体现在艺术、音乐、电影等领域,也渗透到了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中。例如,源自英文的“GIF”一词,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在中国网络中演变为“鬼畜GIF”,这种跨文化的流行语现象,不仅展示了网络文化的包容性,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此外,网络流行语的快速更新换代,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变迁的快速性和动态性。
1.3传播媒介的变革
(1)传播媒介的变革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逐渐被互联网、移动端应用等新媒体所取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0.05亿,占比达到99.2%。这种媒介变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