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移动模架静载试验.docx

发布:2024-06-21约3.4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移动模架静载试验

1、预压试验目的

⑴为确保成品箱梁外观线型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过程的安全,通过预压来检验移动模架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⑵通过模拟施工中加载过程,分析观测结果来计算移动模架的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值,根据箱梁设计的反拱度与弹性变形值组合计算出底模的预拱度,以此来确定施工时底模应设置的预拱度,为后续施工模板的拱度设置提供依据。

⑶实测移动模架承受施工荷载引起的弹性变形,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验证计算模式。

2、预压总的要求

⑴预压堆载试验采用编织袋内装砂、塑料水袋灌水荷载进行,重量分布要与梁体施工时的纵横向荷载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⑵预压前应认真调好模板,做好测量工作。墩顶散模应安装到位。预压前的拱度设置按设计梁图预留的反拱及移动模架厂家提供的预拱值综合考虑设置。

⑶预压完成后,应及时编制预压结果报告,提出模板调整方案(预拱度设置方案)。

3、试验项目

⑴空载试验

空载试验前检查各部件安装正确,可靠。安全措施应齐全可靠。试验下列动作:

①模板调整功能试验:

底模、侧模各段各块微调动作是否可实现。底模、侧模预拱度设置是否可靠。

②模架整体顶升,降落动作是否可靠,检查顶升油缸锁定性能。

③模架横移,横移距离单边行程为4.5米,指开模液压油缸从制梁位置横移到底模横移位置。检查模架的平稳性、侧向稳定性,检查底模横联及施工平台的开合对接可靠,模板接合处间隙是否符合要求。

上述试验完成后,对设备进行检查,要求机构或构件没有损坏,连接处没有出现松动或损坏。

⑵模拟堆载试验

①荷载种类

荷载的组成:箱梁自重+内模及内模支撑的重量+施工荷载(人员、机具、料具及其它)。

②荷载计算

箱梁自重=858.3t;内模及内模支撑的重量=34.35t(根据移动模架造桥机图得);施工荷载=78.24t(根据有关规范查得p=0.2t/m2)。

实际总荷载=858.3+34.35+78.24=970.89t;按等载预压原则进行,即实际总预压时的加载970.89t。

⑶试验方法

①预压堆载试验采用编织袋内装砂、塑料水袋灌水荷载进行,每只编织袋装砂2t。

②在堆载过程中按照正常的混凝土浇筑顺序进行编织袋的铺设;

③加载采用分级加载方式:0~50%(4小时)~80%(8小时)~(24小时)

100%~80%(6小时)~50%(4小时)~0,分级测量并记录。

④试验程序与步骤流程:设备准备(技术交底、施工组织等)→移动模架造桥机安装就位→模架全面检查→观测点标记布设→分级加载→观测读数、记录

→加载至设计荷载后静置→观测、全面检查→卸载→观测结构整理、分析→模架投入使用。

⑷观测点布设

①主梁

每片主梁底两端支承处及相对每榀挑梁的位置分别布设一个观测点,主梁共

12个观测点,如下图:

主梁测点布置示意图

37000

37000

主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150

2500

4500

2500

4500

2500

34800

4500

2500

4500

2500

2150

②底模架

在每榀底模架底,与吊杆对应的位置上各布设一个观测点及在两侧吊杆对应底模架的位置设一个观测点,共20个观测点,如下图:

施工方向底模板2

施工方向

底模板

24

3250

2500

4500

2500

4500

2500

4500

2500

4500

2500

3250

0

右1

右2

右3

右4

右5

右6

右7

右8

右9

右10

左1

左2

左3

左4

左5

左6

左7

左8

左9

左10

③底模

在每片底模上吊杆部位布设2个观测点,共16个观测点。

④翼模

在每片翼模上设置2个观测点,共20个观测点。

⑤前后支腿

为了随时观测前后支腿是否发生异常倾斜,在前后支腿的有油缸处设置 1

个测点,共4个测点。

以上共设测点72个,观测采用水准仪、观测同一部位采用同一基准点,由同一人读数,堆载过程中随时检查基准点是否发生沉降。每次观测都要对上述测点的高程进行测量记录,保存好原始数据,以备复核。测量精度和读数误差为±1mm。

在堆载过程中每天安排一次测量,并保证堆载静置时间结束时有一次观测数据;

保证堆载到50%→80%→100%静置结束有一次观测数据;

在堆载结束后持载一天并记录;

当造桥机沉降达到稳定,观测值变化不大可以进行卸载。卸载后再进行一次观测。

⑸加载顺序

○1在模拟堆载的过程中,要按照制梁的顺序进行加载:

q=41.80t/mq=34.44t/m

q=27.07t/m

q=34.44t/m

q=41.80t/m

III

1500

II

3000

加载方向 I

I

跨中

23600

32600

加载方向

II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