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析化学课教学中如何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文化层次低。有的学生对许多事物都缺乏应有的兴趣,尤其是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虽然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水准。其综合素质较差,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往往因为听不懂课和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不少中专学生对学习都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 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教师简单的几句话、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演示,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很快地入情入境。都设计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真相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是无法让学生完全明白的,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的进程。这个时候,要利用教学演示,波动之中,分为五个阶段,中专学生也是如此。第一阶段,上课开始的前5分钟,学生处于兴奋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5至15分钟,学生的心理维持在较高的兴奋状态中。这段时间,学生的求知欲比较旺盛,注意力比较集中;第三阶段,15至25分钟之间,学生兴奋状态减弱,抑制增强,注意力涣散,出现疲劳现象;第四阶段,从25分钟开始,学生的心理又开始兴奋,持续到第40分钟;第五阶段,从4分钟之后到下课这段时间,学生的心理又开始疲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第一阶段,可运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等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第二阶段,可讲授文化课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三阶段,应适当提问、讨论,或做课堂练习,或者联系实际,这样既可以调节学生上课的情趣,又可诱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便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迅速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