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嘉诚读后感.doc

发布:2017-05-13约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李嘉诚全传》都成为李嘉诚,包括我在内,但只有想很多人都会感叹他的成功,但只有感叹。从中了解了很多,要成功就要比别人付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李嘉诚一生,感受最深的不是他伟业,而是他勤奋好学、以诚待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我想就是因为拥有这些精神才成就了他,这就是超之所在。李嘉诚出生于潮州的书香世家,但是风云突变,日军侵占潮州,父亲教育救国的理想,亦打碎李嘉诚求学治学的志向。1940年冬,少年李嘉诚跟随父母,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逃到香港。1943年,父亲李云经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李嘉诚找到了一份茶楼跑堂的工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李嘉诚被调入高升街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学会了钟表装配修理技术。   1947年,李嘉诚因不愿长期寄人篱下,便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   1948年,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的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1]   1950年,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在北角购入一幅地皮,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   1963年,与庄月明女士结婚。   1967年,左派暴动,地价暴跌,李氏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8年,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面。   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实业”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1986年,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   1986年,5月1日李嘉诚母亲逝世。   1986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 赵紫阳会见了李嘉诚。   1987年,联同2名华资大亨李兆基及郑裕彤,成功夺得温哥华86年世界专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1990年,1月1日,夫人庄月明女士突发心脏病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业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1999年,长江实业集团除税后盈利达1,850亿港元。   2000年,长江实业集团总市值约为8,120亿港元。 2009年,长江实业总市值约为10,000亿港元。 父亲的教导下,心中的一个理念越来越清晰: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父亲在临终时也不忘告诫儿子“贫贱不能移”,“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李嘉诚之父在贫穷中辞世,却给儿子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如何做人。如果说李嘉诚的父亲是他人生的启蒙老师,那么庄静庵就算是他商场上的启蒙老师。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巨子。他曾深有感触地对李嘉诚说:“香港商场,竞争激烈,不敢松懈懒怠半分,若不如此,即便是万贯家产,也会输个一贫如洗。”李嘉诚从父亲那里养成了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增强了民族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人。从庄静庵那里学会了如何行商。可见在人成长的道路上,身边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只有在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下,才能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和斗志。只有在正确的思想和言行的指引下,才能启发我们对生活充满追求。 李嘉诚的勤奋好学,也深深触动了我。人家工作8小时,李嘉诚就工作16小时,赚到钱就买书来学习,不懂的东西就一个劲地探究。李嘉诚曾做过茶楼跑堂,钟表小工,也做过推销员。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调快时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他后来回忆说:“茶楼跑堂让我学会观察人,做推销员则培养了我对市场的敏感度。”正是由于这些才能让他厚积薄发,在刚满17岁时就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时隔不久,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从小茶馆小工到钟表店小工,再到五金店销售,再到塑胶店经理,这一系列的转变的确刻骨铭心。由此可以看出,命运是掌握在每个自己手上的,一个人的现在并不能代表他的将来,只要肯努力奋斗,总有成功的一天! 就诚信而言,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李嘉诚在塑料花厂的时候,有位欧洲批发商看中了他的企业,想大批收购,可这时刚好李嘉诚的企业资金发生了问题,所以那位批发商在和李嘉诚做生意之前附带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找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做担保。李嘉诚在找不到担保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去开发新产品,结果通宵赶出了9款样品。第二天连忙去和那个批发商交涉,他用自信而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