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油画风景写生教学的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油画风景写生教学的思考三、油画风景写生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油画的传入,由早期的接受与模仿,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我国本民族特征的油画表现语言。这个过程经历了百年左右的时间,其发展与中国美术教育的传播及普及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50年代,一批留苏人员,如罗工柳、全山石、林岗等人带回来的风景写生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油画风景写生教学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油画风景画家。但是,那时的艺术观念和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刻板,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基本停留在技术性的层面上,对艺术个性及创造力的培养不太重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校油画风景写生教学还是基本上沿袭50年代的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力冲击,促使中国文化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油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油画家有机会领略欧洲油画的精华,对照当时的中国油画及学院派油画教学现状,中国油画家开始反思,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油画语言方面和欧洲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一时期的油画风景写生在技法、材料、制作等方面悄悄地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从注重色块笔触、色彩冷暖对比向注重画面结构和明暗关系转化。但是,尽管出现了这样一些新的变化的迹象,而这一时期的风景写生也由于过分注重画面的制作感而削弱了色彩的表现力,同时大学油画风景写生教学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油画风景写生教学改革与调整的步伐依然比较缓慢,不能充分地体现油画风景写生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的应有地位。 四、油画风景写生课教学的调整思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在中国油画学会工作会议上说:“20世纪中国油画的课题是向西方绘画学习。”这句话涵盖了20世纪中国学院派油画教学的状况。汪明强先生认为21世纪中国油画家的任务不仅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油画的精华,而且还肩负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油画语言的任务。在油画风景写生教学中需要转变思维、更新理念,勇于创新,敢于进行不同艺术表现样式的尝试,从而形成积极、互动的教学状态。因此,油画风景写生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当前油画发展的需要。 首先,油画专业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调整知识结构。以往有的油画教师往往偏重于技巧的研究,忽略文化素养的积累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这种长期以来传统的重技巧轻理论的错误观念需要转变。教师应注重自我文化学养的提升,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调整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从而促使中国油画在民族化道路上获得健康发展。 其次,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应该系统阐释语言因素与风格的关系。现当代艺术样式不断变化,油画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要么一味跟随老师的绘画样式走,要么盲目追求所谓的自我个性与风格。然而,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应对绘画语言与风格的关系多进行系统阐释。 在油画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画面结构与构图在外光写生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构图是具体的形式,也是一件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因为一切形式因素,不论是线条、形体还是色块等都必定集中展露在构图之中。从表面看构图不过是画面的形式结构,往往关注的是它的形式规律,而忽略了其内在的本质分析,没有充分认识到它是艺术家精神境界的综合体现。在写生过程中要大胆进行尝试,寻找全新的构图样式,使其既符合视觉审美要求又具有独特性;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笔触和肌理来表现客观物象。不同的笔触与肌理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绘画的过程是一个用肌理和笔触来具体表现的过程。物象的不同质地、不同生长组合和态势在艺术家的眼睛里已变成了不同的符号,笔触的运用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节奏感。我们可以从凡·高的作品中感受到笔触在画面里已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情感与精神的象征。在写生中要研究笔触与肌理的运用,在遵守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三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色彩,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运用色彩规律来更好地表现客观世界。虽然不同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偏爱,使色彩表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但所有不同的偏爱离不开色彩的基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要传授色彩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擅于发现和挖掘不同学生对色彩独有的感觉特性。 最后,在油画风景写生中要注重对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艺术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能较为理性地去思考和研究语言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对现当代不同艺术样式与风格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唯有全面了解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现当代艺术的文化内涵,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艺术,这样才容易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