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胶囊剂车间生产工艺设计开题报告.doc

发布:2017-06-06约8.94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 北 大 学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学 生 姓 名: 姜颖 学 号: 0904044113 学 院、系: 化工与环境学院化学工程系 专 业: 制药工程 论文题目: 年产一亿粒阿莫西林胶囊车间 工艺设计 指导教师: 刘清浩 2013年 3月 23 日 毕 业 设 计 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药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药品的研究、开发及生产是制药人义不容辞的责任。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阿莫西林青霉素为半合成青霉素,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胆道及伤寒等感染[]。阿莫西林是由世界著名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研究开发的,于1984年8月6日获FDA批准上市,其剂型有片剂、针剂、胶囊、咀嚼片、冲剂、糖浆、混悬剂等。1994年到2005年将以平均6%的速度增长,2005年世界范围内的产量应在11000吨以上。由此可见,阿莫西林的市场仍处在产品的成长期,并且已超过氨苄西林,成为半合成青霉素的主流品种。1982年首次批准生产阿莫西林单方制剂以来,目前上市的剂型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和粉针剂等,其中以胶囊剂为主,而胶囊剂中又以规格为0.25g的产销量最大[2]。 口服制剂阿莫西林胶囊,作为半合成青霉素中疗效确切、又能口服,使用方便的抗感染药品,因生产要求低于注射剂,病人使用方便,发展很快。从1997年至2000年,阿莫西林胶囊的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上升幅度很大,四年间年均增长43%,2001年阿莫西林胶囊产量将达75亿粒,为上年的141%。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统计:阿莫西林胶囊共有41个企业生产(另有资料报道为60多家)[2]。通过对不同厂家生产的阿莫西林胶囊剂从含量溶出度等项目进行比较,发现各厂家产品的各项指标基本都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但由于各厂家处方、生产工艺不同,导致质量、疗效存在差异[3]。 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企业要想取得市场份额,必须改进工艺,提高质量、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和生产成本。毋庸置疑,阿莫西林市场未来的竞争将是新产品、新剂型、新用途的竞争,即新技术、新工艺的竞争。故在新版《中国药典》及GMP标准下,进行阿莫西林胶囊车间工艺设计对于阿莫西林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阿莫西林胶囊生产工艺国内研究现状 阿莫西林胶囊的主要原料药为阿莫西林,其为β-内酞胺类药物,系白色或类白色粉末,露置空气中,遇湿热等均易分解,渐变成淡黄色,同时生产过程中全粉流动性较差,直接填装比较困难,以前一直采用传统的湿制颗粒法,但近年来发现,采用湿制颗粒法其含量平均下降2-4个百分点,贮存过程中较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使其失去药效。因此,海南三叶制药厂的吴淑娥[4]等人根据其特殊性质,试用了全粉直接干挤制粒工艺,利用阿莫西林本身的结晶水直接干挤成颗粒,以克服湿法制粒过程中遇湿热引起的分解现象。 全粉直接干挤制粒法的处方及工艺条件:阿莫西林原粉25g(折纯),过80目筛,硬脂酸镁(60目)2.5g,阿莫西林原粉直接干挤制粒,然后加入硬脂酸镁充分混匀.按常法制成胶囊。全粉因吸湿性较强,贮存、包装要及时,严密。 研究者们经对阿莫西林全粉直接干挤制粒和湿制颗粒法作各项指标对比,结果表明。干挤法所制的样品各项指标均比较稳定、水分、含量基本变化不大,亦较易溶出;湿制法所制的样品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达2-4个百分点,平均累积出百分率亦显示其比干挤法较难溶出。经再进一步做高温、加速试验,其内容物外观性状、含量测定及分解产物检查表明,干挤法所制的样品内容物颜色略有变黄,而湿法制得的样品明显变黄。含量测定表明两种工艺都有下降,干挤法含量虽有下降,但仍能符合其质量标准,而湿法制得的样品在其考察时间内未能完全达到质量标准的范围;色谱检查分解产物显示两种样品都有分解,干挤法只有少量分解,湿制法有较明显的分解。通过以上实验表明.由于阿莫西林为半合成日一内酞胺类抗生素,对湿热不十分稳定,容易分解,使其药效降低。现采用全粉直接干挤制粒法,直接利用本身的结晶水干挤成粒,避免了水分和温度对它的影响,从而保持了药品的稳定性,保证其药效。 此外,除传统湿制颗粒法和全粉直接干挤制粒法外,尤孝庆本发明是一种长效(缓释)阿莫西林胶囊及制备方法与医疗用途。它具有服用方便疗效可靠的特点。制备工艺易行即应用高速制粒机或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